金隅将建造北京第一座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

2016/05/09 11:37 来源:中国建设报

由金隅牵头承担的2015年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已正式启动。北京市各级领导部门对此项工作非常认可和重视,未来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模式的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近几年,国内房地产行业掀起了新型低能耗建筑的热潮,相关的新技术及新方向符合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是促进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房地产建筑行业,谁能占得超低能耗建筑这一先机,也将在未来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优势地位。北京金隅旗下北京建材科研总院被授予北京市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集成示范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最近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大规模建造超低能耗建筑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建材科研总院还担负金隅中央研究院的科研使命,他们和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近期将建造北京市首座中德合作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建筑,即将金隅西砂西区公租房项目12号楼建设成为超低能耗示范住宅。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砂石厂路18号,地下1层,地上16层,地上建筑面积5953.97m2,地下417.6m2,总建筑面积6371.65m2,建筑高度44.9m,层高2.7m,总计240户。项目建成后,房间内不再配备普通住宅里的暖气,但能一年四季维持18℃~26℃的室温,并利用新风系统、保温系统和气密性高的门窗系统等,达到冬暖夏凉、去除雾霾的目的,节能率从75%升至90%以上。仅以北京市采暖季为例,普通住宅每平方米一次能源消耗量理论上为41.8千瓦/小时,但超低能耗住宅仅有15千瓦/小时,能耗节省了七成多。

  超低能耗建筑是必然趋势

  超低能耗建筑各国定义不同,但概括来讲,超低能耗建筑主要是指满足规范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的前提下,建筑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和总能耗满足一定要求的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的特点是通过节能设计,依靠自身优越的保温性及气密性,从建筑技术层面综合利用建筑物可获得的包括太阳、照明、人体、电器散热等所有自然的热方式,以及余热回收新风系统,从而达到同时实现较高的居住舒适性和较低的能源消耗。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个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零能耗建筑”及“超低能耗建筑”类似定义并开展技术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是在以强制性方式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的发展。

  自2007年起,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在建筑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共同选择了在我国推广建设被动式低能耗建筑。2011年6月,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德双方合作下,完成了秦皇岛“在水一方”和哈尔滨“溪树庭院”两处被动式低能耗住宅项目。

  北京市属于我国建筑能耗增长较大的地区之一,加之首都示范作用,建筑节能的任务很重。全市目前已经率先在全国实行75%建筑节能标准,但与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相比还有很大节能空间,目前还没有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示范工程。因此,亟待在北京市建设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促进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

  金隅新材保障住宅宜居节能

  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于卓越的外保温系统、性能良好的门窗系统、无热桥设计的结构方案、密闭的维护结构和高效热回收的新风系统。金隅旗下的新材产品将全面保障超低能耗住宅宜居又节能。例如:水泥板块将提供优质的水泥与混凝土产品;新型建材板块旗下的节能保温公司、涂料公司、砂浆公司、爱乐屋门窗、森德公司等众多子公司,可以为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提供质量优良的符合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的产品……

  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作为北京首个超低能耗住宅建筑,项目具有较高居住舒适度和高品质的建筑质量。超低能耗住宅由于配备新风系统,可以保证室内恒温恒湿,温度保持在18℃~2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室内CO2浓度小于1000ppm。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关键技术还包括具有过滤PM2.5功能的空气净化系统,可以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该居住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居住人员的呼吸系统疾病。

  住宅建筑更加节能。用户居住以后的运行成本会降低。按照秦皇岛“在水一方”项目的运行测算,每年仅采暖费每平方米就可以节约16.7元。另外夏季的空调负荷也大幅度降低,节约电费,给消费者带来实际好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内部各房间内无需安装空调,可为住户减少空调采购成本约4000元/户,且无散热器采暖系统,室内不存在散热器和热水管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目前,由金隅牵头承担的2015年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已正式启动。北京市各级领导部门对此项工作非常认可和重视,未来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模式的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0-05 16: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