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而不兴” 中国如何擦亮“锈带”地区经济

中新社 李晓喻 · 2016-05-08 09:17

  用大约5年时间,让GDP增速屡次在全国垫底的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再用10年左右使其“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这是中国官方近日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目标。考虑到“共和国长子”眼下挑战重重,要完成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并非易事。

  挑战一:“营养不良”。长期以来,东北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所有制结构单一,央企、国企占绝对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力量弱小。当中国经济遭遇增速放缓和严重产能过剩压力时,东北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就成了致命伤。

  挑战二:“失血过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人力资源的匮乏正成为东北的一大痛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至2010年东北三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全部低于0.5%,吉林省甚至仅为0.07%。10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人。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高辉清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人的思想观念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导致东北“振而不兴”。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东北的根本问题,擦亮“锈带”地区经济?

  一是结构调整升级需痛下决心。在高辉清看来,要让东北经济走上正轨,“必须‘先破后立’,在谨慎稳妥设计方案的前提下,加快‘破’的速度”,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前中国官方已发布了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计划未来3-5年内把钢铁产能减少1.5亿吨,煤炭产能减少5亿吨。

  至于如何“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认为,东北地区应着力解决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与宏观层面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相比,微观层面和细节同样值得关注,如第二产业是否有竞争力,能否生产高附加值、有技术含量的产品。

  二是国企改革要切实推进。作为增强国企竞争力的根本之道,国企改革如果陷入“上热下冷”的尴尬,东北地区经济复苏就无从谈起。

  官方对此也心里有数。201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将深化企业改革列为今年八大改革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通过改革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三是发展过程中应打开眼界。东北三省“生病”,应由区域乃至全国共同“给药”。

  “历史经验表明,东北的问题必须放在全国的总布局下考虑。”侯永志指出,目前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应尽快建立三省之间的协同发展体制框架,对产业进行科学分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在高辉清看来,东北改革步伐迟缓是劣势,也是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全国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9: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