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继伟:基建投入存巨大缺口 需调动私营领域参与

腾讯财经 · 2016-04-18 09:16

楼继伟

  当地时间4月16日,在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年会期间,世界银行举办了首届全球基础设施论坛。会上,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期待多边开发银行(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下简称MDBs),采取务实的联合行动,通过制定高质量项目的量化目标,加强新老机构的合作。同时,调动私营部门的资源,增进多边,联合融资的渠道,吸引各类发展伙伴和发展资金。

  调动私营领域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调动私营部门的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缺乏来自私营领域的支持。去年,私营领域资金,投入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只有830亿美元,比2014年的1120亿美元有所减少,更远低于过去五年1240亿美元的平均值。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认为,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有助于扭转这种趋势。每年,发展中国家投入1万到1.4万亿美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但是其中至少35%的资金效率不高。金墉表示,世界银行会帮助运营团队,增加实施项目能力,而信息更透明等措施也将消除私营领域投资人,对于不熟悉项目的疑虑。

  楼继伟指出,MDBs主要是通过贷款融资,非常缺乏股本融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它多边开发机构都在改革,需要想办法建立基金,推动私人部门参与,在股本和运作方面补上短板。楼继伟认为,项目的成败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更好的组织的问题。他特别强调,要联合社会各方面进行融资。

  在本次论坛上,金墉肯定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该领域提供亚洲视角的积极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刚刚签署了合作协议。相似的合作在其它多边发展机构中也有。 众所周知,没有合作,就不能满足亚洲地区发展的需求。金立群给与会嘉宾算了一笔帐: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每年有1.5万亿美元。就算各家银行都合作起来,也才能满足其10%的需求。“所以我们不但要合作,而且要调动私营领域的积极性”,金立群说。

  金立群同时指出,对于调动私营领域资源方面,在亚洲的挑战是,私营领域的存款太多,如何去调动存款的积极性,把这些存款变成可调用的资本,是问题的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存巨大缺口

  与会者就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投资达成一致意见。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有24亿人缺乏改善医疗条件的资源;6.6亿人不能保障清洁的饮用水;10亿多人还生活在没有电的世界里。世界银行呼吁,到2035年前,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需要将每年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增加到1.8万亿美元,而1.8万亿美元相比目前的水平增长了75%。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世界银行和MDBs等机构,都致力于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基础实施建设提供融资。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摆脱贫困的重要一环。

  楼继伟也分享了中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楼继伟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贫十分重要。中国有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路”即代表基础设施。中国已经把电网都通到了农村。中国将用两年时间让农村都得到干净的饮用水。再过三年,中国要将互联网信号,覆盖到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样做,减贫的效果非常大。由于互联网通到了农村,农村的农产品可以销向全国各地,甚至出国。农民在家里就可以买到各种日用品。中国有最发达的快递系统。一个订单下去,可能两天货物就可能送到家”,楼继伟说。

  增加多渠道合作

  中国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轮值主席国,而中国财政部是主办的部门。在4月14日至15日在华盛顿举办的这次G20会议上,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议题之一。成员国达成共识,要推动多边开发银行,合力推动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楼继伟表示,期待MDBs持续优化资产负债表,增强贷款能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G20已经在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设立基础设施融资中心,招募公私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nerships, 简称PPP)项目。楼继伟表示,G20国家高度期待,积极支持多边开发机构的工作。此次全球基础设施论坛,调动MDBs在内的发展伙伴的资源,与G20渠道的设想是不谋而合的。楼继伟希望,两个渠道互相支持,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贡献。

  金立群则在会上表示,MDBs之间的合作,因为各个机构之间的政策协调和相同的标准,而成为可能。PPP项目的结果是不同的。一些项目成功,也有项目失败。PPP不应该是公共领域和私营领域的“包办婚姻”。项目双方在合作之前,应该对项目有很好的理解。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