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龙:水泥工业的革命者

西安日报 张潇 · 2016-03-09 11:00

  徐德龙,甘肃兰州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1952年8月,徐德龙出生在甘肃兰州西固区一户农家。雄浑的母亲河,赋予他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

  勇于吃“第一个螃蟹”

  提起徐德龙,水泥行业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他有着 “第一个吃螃蟹”的探索精神。徐德龙常说,“第一个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600多家中小水泥厂引进的立筒式悬浮预热分解技术,由于产量低、热耗高,企业大面积亏损,国内“枪毙”立筒窑的呼声不断。如果简单地关停立筒窑,将给国家造成250多亿元的损失,一大批企业会破产、大量职工下岗。

  日本一些水泥工程公司得知这一信息,抢先投入巨资攻关,企图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占领中国市场。为了拯救国家的数百亿元投资,徐德龙开始了自己的漫漫科研之路。1990年前后,徐德龙研发的“X·L型水泥悬浮预热系列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必须找厂家进行应用试验,结果对方不是摇头就是搪塞。徐德龙听说西安阎良一家水泥厂投资1000万元,他当即立下军令状:如果改造后达不到设计指标要求,愿赔偿一切经济损失。

  施工最紧张时,徐德龙安全帽一戴9天9夜坚守在现场。几个月后,凝聚着他全新科研成果的生产线建成。原本月产量只能达到3000吨的生产线,改造后第一个月水泥产量就上升到3600吨,此后逐月上升,稳定达到5000吨。业内权威专家认为,徐德龙的这项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独创性,命名为“阎良型”;有关部门决定迅速在全国推广。据不完全统计,这项成果推广后累计新增产值80亿元。

 “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脚踏实地”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产品,但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的同时,会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

  “世界水泥产量有一半以上在中国,中国理所应当引领世界潮流,而且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2010年11月5日,徐德龙响亮地提出了中国水泥及建材行业未来的发展定位。

  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为这场将从中国率先开始的水泥工艺的“革命性”变革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早在1983年,徐德龙经过反复的热力学理论研究,创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

  2011年5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担任组长、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对高固气比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发明再到工业应用的原创性成果转化,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工艺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徐德龙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