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的新供给主义“药方”

经济观察报 滕泰 刘哲 · 2016-01-15 14:02

  “去产能”和“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两大任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国经济供给结构老化问题相辅而行的两个方面。二者好比同方向并排而行的两条河流,只有它们汇聚成一条河流的那一天,中国才能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产能过剩是供给老化的必然结果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供给端和供给结构变化出发,将经济周期分为了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和供给老化阶段。部分行业或企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本质上是由于这些行业或企业进入了供给老化阶段。

  在供给老化阶段,供给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1个单位的供给,不能像新供给扩张阶段一样,创造N倍的超量需求,也不能像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成熟阶段一样,创造1个单位的等量需求,而只能创造出1/N倍缩量需求。在供给老化阶段,每投入一个单位的资源无法转化为一个单位的要素收入,过剩供给在短期难以消化,要素在老化供给中沉淀不能退出,进而出现过剩产能。

  当一个企业进入供给老化阶段,企业无法在自身供给结构不转变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产销机制,化解过剩产能。当一项主流产业技术进入供给老化阶段,由于技术、资本、劳动从老化供给向新供给转移的供给成本过高,无法支撑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完成平稳转型,消化过剩产能。

  同理,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供给老化,由于垄断、产权、公共权力等制度性阻断,生产要素无法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从老化供给进入新供给,导致供给质量下降,进而长期停留在“产能过剩陷阱”之中。此时,政府无论是刺激需求还是规划供给,都会导致短期假象繁荣和长期实际无效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老化问题。

  去产能政府作用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供给老化企业关闭或破产。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关闭供给老化企业,表面上可以立竿见影降低老化产能,从长期来看,会破坏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最终导致市场失衡。行政手段对各产业或各企业要素的强制分配,将造成大规模政策性要素转出,老化供给产量骤降,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老化供给阶段性不足,反而会催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若在强关企业的同时,新供给产业还没有形成,可能会导致经济出现陡峭的刚性下滑,破坏经济的回旋弹性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韧性,进而形成经济基本面恶化、就业、居民基本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曾限制电力产业发展,导致2003年和2004年出现电量供应吃紧,多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样,2003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当时各部委迅速组成了督察组分赴各地清查,强行关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房地厂等企业,后来造成2007年这些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给不足。

  第二个误区是,“力挺”僵尸企业,影响生产要素向新供给转移。在供给老化阶段,供给无法创造等量的需求,任何一单位的新资源投入,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通过税收补贴、强制贷款、强行扩张需求等方式,“力挺”老化供给,虽然可以通过政策性保护在短期内拖延老化供给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吸收部分过剩产品,延缓僵尸企业的淘汰进程,但从长期来看是阻碍了生产要素按照要素贡献和边际报酬进行分配,透支潜在产能,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削弱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和浪费。

  去产能政府作用的两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政府要做市场机制的建设者,促进市场在要素转移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政府不能让要素对市场选择产生畏惧心理,用“规划之手”在要素和市场之间建立一道厚不见边的“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而是需要营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投资环境,起到“孵化”而不是“规划”作用。通过打通劳动、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引导要素进行合理流动,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

  以首钢搬离京城为例,来看一下要素是如何在市场的作用下,从“老首钢”向外转移的。首钢搬迁后将富余6万多人,在人员转岗方面,随着首钢的后勤、矿石采购、钢产品销售、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等企业或项目的引入和产业的延伸,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对于有转业需求的员工,通过加大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咨询等方式,输送到北京其他产业。

  在土地转移方面,首钢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后,曾经的十里钢城再无机器轰鸣和滚滚浓烟,在8.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了一座以工业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工业教育培训、工业博览旅游、生产性服务、综合服务6个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园区,同时部分停产的冶炼设备像石景山文物一样,成为工业主题公园和冶金博物馆的一部分。在资本方面,由于建设新的钢厂预计要500亿元,新钢厂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商业贷款、政策支持等方式,降低了转型中对于首钢自身资本金的要求,顺利完成资本要素的转移和流动。

  第二个着力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重视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发挥微观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形成要素转移的时间差,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破机制,重视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为改革中受到冲击的弱势群体搭建一张社会安全网。一方面尽快完善政府公共福利政策和养老保障体系,守住民生底线,对于特定困难人群要“授人以鱼”,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和公共服务要求,是真正有困难的人员能够。另一方面要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通过“授人以渔”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市场环境和双向选择的渠道。鼓励失业人员进行职业转型,帮助失业人员建立按贡献分配的合理收入理念,打通失业-培训-再就业的心理和市场双重通道,做好基本的心理辅导和社会保障工作,尽量减少供给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新供给形成新动力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出现产能过剩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应该引导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入新供给领域,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去产能。

  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对“新供给”作了明确的定义:“新供给”是指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管理模式等新财富形态,形成了新商业价值,创造了新需求,形成了新市场的供给。新供给并不是一个未来的抽象概念,历史上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曾经出现过新供给,每个历史阶段也都是新供给推动经济最终走出危机。18世纪60年代蒸汽动力革命,是煤炭和铁矿等地球深层资源转化为动力和能量的新供给。19世纪初期,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开端,煤炭燃烧产生的热能、风力和水力蕴含的动能和势能都以电流的形态传输,于是电灯、内燃机等新供给替代了蜡烛、蒸汽机等老化供给。20世纪中叶的石油化工业革命,化学家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合称香料、染料和药物,于是石油、天然气等新供给代替了煤炭等老化供给。在一定时期地球资源具有消耗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工业革命成果的不断普及,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利润率逐渐下滑。于是出现了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了经济危机,步入了新一轮新供给形成和扩张的增长周期。

  通过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提高供给效率,引导新供给的形成,替代老化供给吸收过剩产能,进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构建稳定长效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在要素转移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实现去产能;另一种是通过老化供给产业内的整合创新,将老化供给附加“新价值”,形成新供给,进而带动过剩产能转化为新供给产能,实现过剩产能在老化供给产业内部自然消除。比如同样是发展汽车产业链,美国汽车产业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路径,通过新供给形成阶段和扩张阶段的发展,一步一步吸纳生产要素,形成经济新动力。而欧洲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在起步初期是自行车厂商。通过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性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新的商业价值,给轮制人力车加上了燃油动力形成新供给,创造了新需求,形成了新市场,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在没有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的情况下,市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完成生产要素从投入到实现要素收入的过程,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此时,政府需要创造市场化的环境,使得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能够在新财富价值和消费者效用满足的作用下,完成正常的投入产出和再投资,引导新供给的形成,进而创造新需求。以美国苹果产业链为例,来看一下新供给是如何创造新需求,凭借供给结构的更新使得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

  第一,形成新的商业价值附加是基础。正如乔布斯所言,苹果公司“重新发明了手机”,而在此之前,人们是无法想象一部手机能够没有键盘,而且能像个人电脑一样运行复杂的程序,实现繁多的功能。第二,新供给与新需求的快速扩张。在2007年苹果手机上市之前,这个世界对苹果手机的需求是零。而IPhone这一新供给在消费者中创造了巨大的新需求。I-Phone和IPad在全球受到了狂热的追捧,2014年度,苹果共售出了1.692亿部iPhone,其中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13%,售出3930万部,苹果一年的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了新西兰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第三,外延式的新供给扩张继续形成新市场,才能最终形成新动力。苹果通过其操作系统和APP Store软件付费下载系统,形成了IOS生态圈,通过软件创造了更大的新需求。iOS生态系统在美国创造出超过62.7万个职位。美国投行测算,iPhone的销售收入已经相当于美国GDP约0.25%到0.33%。第四,资本通过乘数效应在经济中发挥创造作用,是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苹果公司的iPhone等产品,和其他周边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转化成公司利润、股东红利、员工薪酬、银行利息、房地租金等要素报酬,再次进入美国的经济循环,加速了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宏观循环,从而推动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形成复苏。第五,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财富效应需要发挥金融市场的预期和辐射作用。2009年1月,苹果公司股价处于相对低点,约为10美元左右,到2015年4月,苹果公司股价超过130美元,涨幅达到13倍,市值相当于微软和谷歌两家公司市值的总和,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其实大部分行业都可以通过附加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等新财富形态的方式,形成新价值、新需求和新市场。一旦资本、资源、劳动开始向新供给、新业态集中,老化产业的产能过剩将自然消除,不但供需市场可以恢复均衡,经济也将重新开启新的增长周期。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