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催促我国加快形成碳金融体系

上海证券报 张茉楠 · 2015-12-15 13:07

  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我国亟待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并通过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提高低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丰富金融调控手段。更需抓住人民币加入SDR的新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加速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周末初步达成了全球气候新的治理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近200个缔约国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力争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包含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各要素,体现了减缓和适应相平衡、行动和支持相匹配、责任和义务相符合、力度雄心和发展空间相协调,2020年前提高力度与2020年后加强行动相衔接。这也意味着化石燃料时代或将终结,给碳减排市场带来了极大机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刻不容缓。

  根据《巴黎协定》,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始绝对量化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

  一般认为,碳减排都是需要勒紧裤带的,但事实上,碳减排也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实际上,能源效率——“碳减排”权早在十年前就成为可以追逐的资产。“碳减排”权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可作为强制性公共产品的物权可以相互转让、交易,即碳交易。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

  数据显示,《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排放市场一度非常兴盛,并实现了每年约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碳市场规模。对我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约三分之一,居全球第二。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提出的《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履约机制。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发达国家在2012年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以CDM形式实现,而中国在2010年CDM潜力就占到全球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随着2030年碳减排的新承诺,我国已被视作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也表明,我国已成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以碳减排投资为例,我国要实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在2010-2050年间需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这项投资占了当年GDP的7%。

  我国碳减排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首先,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我国CDM项目建设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及碳交易场所和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减排额,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使国内碳价远低于国际市场,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次,碳交易议价能力弱,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低端位置。我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但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全球碳金融及定价权缺失带来严峻挑战。

  为此,我国必须加紧制定碳金融战略与发展框架体系,积极争取发展主动权。这需要找准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三大着力点。

  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并且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开辟CDM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碳交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多方面筹措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动项目企业发展碳交易的积极性;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碳交易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跟进投资、阶段参股和融资担保的形式,催生孵化CDM项目,为碳金融市场交易提供稳定的交易标的;借鉴国际经验,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储备,国家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以应对碳交易价格的市场波动风险。

  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我们亟待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努力夯实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宏观和微观基础。由此,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丰富市场结构,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并通过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提高低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丰富金融调控手段。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由于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因此,还须建立健全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和加强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我们理应抓住人民币加入SDR的新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加快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在碳减排市场争取国际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