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连续三个月处“1时代” 供给侧改革须提速

经济日报 林火灿 · 2015-12-10 09:47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1.5%,环比与上月持平;PPI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5%。

  有关专家指出,CPI继续处在“1时代”,我国完成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已经没有悬念。PPI跌幅连续4个月持平,仍然主要受输入性通缩和国内产能过剩影响。从未来走势看,仍需进一步加大稳增长的力度,在继续推动货币政策宽松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PI仍处“1时代”

  11月份,CPI环比与上月持平,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继续处在“1时代”。

  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月份CPI同比仅上涨0.8%,涨幅创下61个月来新低。此后,CPI同比涨幅虽然有所扩大,但除8月份当月受部分地区高温、暴雨天气交替等因素影响回升至2.0%以外,其余月份CPI均在“1时代”徘徊。

  前11个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4%。这也意味着,我国完成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已无悬念。

  11月份,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1.1%,涨幅分别比上月扩大0.4个和0.2个百分点。部分分类价格同比涨幅相对较高,挂号诊疗费、猪肉、鲜菜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6%、13.9%、9.4%。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11月份CPI小幅上升,一是受天气原因影响,鲜菜、鲜果价格上升明显;二是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类价格有所回升;三是11月翘尾因素0.3%,比10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不过,未来CPI回升的动力不足,仍将处于低通胀水平。

  工业通缩压力延续

  11月份,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9%,环比降幅略有扩大、同比降幅与上月相同。这是PPI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也是2009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

  11月份,PPI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11月份PPI环比降幅扩大,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工业行业价格降幅扩大;另一方面,石油加工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上月上涨0.2%转为本月下降1.9%。

  从PPI走势看,目前工业通缩压力仍在延续。连平分析说,一方面,资源能源相关行业价格跌幅加大,越接近资源能源初级产品行业的价格跌幅越大,反映需求疲弱和去产能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输入性通缩压力加大,工业购进价格跌幅大于出厂价格。

  “持续的工业通缩对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反映出资源能源行业产能供给过剩的问题,需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同时提升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连平说。

  物价将保持较低水平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多家机构分析认为,CPI将继续保持低通胀格局,而PPI的跌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CPI中的食品价格将随季节性波动,而非食品价格则低位运行,预计未来CPI将保持低通胀格局。”连平分析说,生猪存栏量连续4个月回升,根据猪生产周期,猪肉供应量将逐渐回升,生猪出场价格已经逐渐下降。由于年末春节临近,肉价将进入短暂的上涨阶段,但涨幅有限。

  此外,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下行和国内经济较为疲弱的环境下,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整体涨幅维持低位。原油价格仍在低位震荡,燃油及石油制品相关产品价格同比持续负增长。经济增长动能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类价格基本运行平稳。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2016年CPI全年涨幅预计在1.6%。其中,翘尾因素影响CPI约0.55个百分点,油价因素影响约0.09个百分点。

  从PPI情况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中仍可能下行,资源能源行业和初加工环节去产能压力大,PPI跌势仍将延续。

  连平分析说,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在低位震荡甚至进一步下行,输入性价格下降带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降幅可能继续扩大。全球市场的需求疲弱和供给充足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缺乏反弹动力,石油相关工业制品价格负增长局面难以扭转。不过,由于石油天然气价格已经很低,继续大幅下降的空间有限,相关生产资料中间制品同比价格出现跌势企稳迹象,有助于PPI降幅的改善。

  管清友认为,短期之内PPI负增长转正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PPI降幅有可能会企稳甚至收窄。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PPI持续下滑反映了疲软的国内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颓势。在经济下行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下,经济内通缩压力未见减缓,因此有必要继续推动货币政策宽松。同时,也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供给领域的附加值。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