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打响综合管廊领军企业第一枪

中华建筑报 王杰 黄东生 · 2015-11-05 15:16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拿出相当的资源,聚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三个万亿级投资规模的领域,努力成为综合管廊的领军企业……

  这是中国建筑董事长官庆在2015年年中工作会讲话中提到的。打造综合管廊领军企业,是中国建筑“十三五”的重要目标之一。

  今年8月,郑州市制定了《郑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草案)》。乘着这一东风,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着手探索科学的综合管廊建设与运营模式,争创中建七局在河南省综合管廊行业的领军企业地位。

  宏观政策护航重点民生工程

  今年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民生工程。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几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

  如今,在郑州滨河国际新城,中国建筑正在建设河南省第一条综合管廊,总长度5000多米,完成投资1.08亿元。

  郑州滨河国际新城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总额约110亿元,占地面积10.47 平方公里(约15600亩),是河南省首个政府和央企合作的城市综合开发项目。2012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七局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出资,设立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开发区从事土地一级开发、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

  高端城市定位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市政建设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每每遇到因道路开挖导致的交通堵塞,市民们就会说起这句顺口溜,表达对“天天挖沟”的无奈和反感。

  郑州有3600年筑城历史,800多万人口,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地下管线密布,缺乏合理规划。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在郑州市731条道路、总面积35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存在错综复杂的各类管线,其中一些已严重老化,道路经常为管线维修、新增管线等原因被“开肠破肚”,“马路拉链”使得城市街道千疮百孔,也严重影响着市民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公共资源浪费。考虑到老城区地下规划的种种弊端,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规划滨河国际新城建设时引入了综合管廊。

  科学论证确定综合管廊线路与布局形式

  2012年初,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中国市政工程西北院着手启动综合管廊设计方案。在前期没有可利用成果的情况下,经过7次业务研讨、4次调研考察、3次意见征求,于2012年6月完成了方案。

  经过研讨,管廊规划建设总长度确定为5580米,主体结构宽6.55米、高3.8米,可容两辆轿车并排驶过。管廊为钢混结构,厚度为20—30厘米,设有防水隔层和集水坑。采取双仓横断面,一仓布置热力管线,另一仓布置给水、中水、直饮水、电力电缆、电信排管。估算建设总投资近2.7亿元,平均造价约5000万元/公里。

  在线路设计上,考虑到工程的经济实效性,设计方将综合管廊线路布置在经开十二大街、经开十八大街和经南九路、经南十二路等高密度开发区域,总长度约5580米。

  虽然综合管廊在西方国家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国内各方对其认知很少,有的部门和个人甚至有抵触心理。中建有关设计和施工单位经多方努力,最终与电力、通信、给水、中水和热力5家单位达成共识。出于协调难度大、投资与运行管理成本高及经济效益低的考虑,此次规划未将雨污水管道和燃气纳入综合管廊。

  滨河国际新城综合管廊是河南省市政基础设施的标杆项目,在河南省城市发展、市政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交通运输厅厅长张琼,以及中国建筑董事长官庆,副总裁刘锦章、王祥明、李百安等都视察了该项目。

  此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国建筑学会、河南省政府网站、《河南日报》等媒体也对滨河国际新城综合管廊做了专题报道。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