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医护、病患、公众如何调整心态?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采取一系列措施。随着疫情的发展,也引发了医护人员、患者、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无助、恐惧等。
疫情中不同人群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如何理解和应对,进行正面的心理疏导,排解不良情绪?澎湃新闻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福州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赵陵波、著名心理咨询师柏燕谊及福建一高校心理学教授林儒(化名)等多位心理学方面专家。
“除了在一线紧急援助的医护人员,服务岗位上参与一线管理的人员,都承受着非常大压力,人人都是这一场战‘疫’上的战士,每个人都守土有责。”赵陵波认为,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觉察后就会接纳,接纳变化,认识到疫情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都是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
“疫情形势严峻,大家恐慌、害怕在所难免。尤其是前线医务人员和高危人群,心理状态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林儒认为,应让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人员去引导,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人群有序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应激干预。
多理解、倾听,给一线医护人员更多心理支持
澎湃新闻: 长时间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一线医护工作者如何进行心理疏解?
赵陵波: 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是这次紧急援助中的一级人群,他们受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高压力状态下的工作任务和强度很大,休息也很难保证,包括他们要接受患者的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不仅是身体的医疗,他们的心理也是会被很严重事件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说,医护人员也是灾民,他们也有家庭,在参加医疗工作当中没有办法去照顾到他们的家庭,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情绪影响。
柏燕谊: 这是属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范畴了。不少医护工作者处在高度与自己内心恐惧隔离的状态,他不能让自己体会到内心的自我感受,把自己隔离在“我是责无旁贷,我有使命感,有职业道德”的位置上,但不代表他内心没有压力。
我们要给他们做心理支持,更多的是要理解、倾听,并不是像以往的心理干预那样触碰到他内心恐惧的部分。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不是被孤立的、而是有很多人支持的,被很多人在情感上、精神上、价值上加持的,这时他们内心会得到很多的安慰。
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恰当的陪伴。医护人员如果自己完成这个表达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恰当的心理上的支持和呼应。
澎湃新闻: 医护工作者如何能更好地疏导自己的情绪?
赵陵波: 心理防护有几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己随时可以在内心里给自己一个空间,呼吸一下、调整一下,现在也有给到医护人员专门的心理支持技术,有一些方便听的心理语音指导,让自己有片刻的放松。外部都是很紧张的,但是在内部,无论是任务多么重,哪怕只有两分钟,也要有自己心灵的安抚、抚慰、放松。
第二个部分,他们也要及时地觉察,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扑在外面,医护工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也要觉察自己的身体反应,觉察之后就会接纳、调整,这个部分也很重要。
第三个部分,现在的情况很紧张,我觉得同事之间的支持特别重要,有的时候在一起值班的时候,可以交流一下自己觉察后的情绪,相互的交流达到心理支持的作用。通过这些方式看看自己会不会减缓情绪,每交流完减缓一下、调整一下再进入繁忙的工作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应对调整的方式。
柏燕谊: 我有朋友也在医院,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我告诉他们我很牵挂他们,让他们做好自我保护。我们会想办法给予物质的支持和情感的鼓励。
避免身体伤害,多向同事表达自己的情绪
澎湃新闻: 有医护工作者出现崩溃大哭的现象,哭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方法对吗?
赵陵波: 对,要允许自己哭,因为都是普通人,哭是因为憋太久了。如果我们早一点去察觉自己的情绪,还不到要用哭的方式,比如要表达“我很难过,我快要崩溃了”。现在一些医院已经有心理工作者入驻了,有条件的可以找有关的工作人员,当面表达,当然还有很多医院没有这样的条件。
同事之间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要允许自己哭,因为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比起普通人在这次“战疫”中更伟大、更有力量,一方面要承受疫情的影响,一方面在投入、抗击疫情当中医护工作者是要不断救治患者的。
澎湃新闻: 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不被患者理解,甚至出现了被患者攻击、打伤,您是怎么看待的?
赵陵波: 患者患病后,对自己的病情也很焦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很多的需求没有被很好的满足。这个病的康复需要有一个周期和过程,患病有自然的规律,没这么快好的时候患者就会很多的情绪,如恐惧、愤怒,每个人的心理调整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应激状况下会有失控的表现,患者有这样的表现是能够理解的。
医护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保持理智,保持着医生的职业角色,所以希望医护工作者在理解病人的同时,做好一些防护措施,要避免身体的伤害,在这么缺医护人员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为更多人去服务。
第二是,以积极的方式,向同事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情绪都是正常的。在同辈支持的范围内,或者可以寻找专业人员为医护人员做心理支持。
被隔离患者应配合医院治疗,树立信心
澎湃新闻:被隔离的患者容易出现哪些情绪?
赵陵波: 此时被确诊的患者,一方面是很焦虑、恐惧的,(担心自己)身体能否扛的过去?能否被医治好?有这些焦虑,有的人自己会觉得,都治了好几天,没有预期的好转,他会失望、绝望、抱怨、愤怒,这些情绪在里面。
柏燕谊: 被隔离的患者会出现心理上的惶恐感,他感觉和这个世界脱离了,被抛弃了。
澎湃新闻: 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吗?有什么建议提供给患者、群众的治疗方法吗?
赵陵波: 是正常的,所以对于患者来说,一方面自身的调节就是,所有出现的情绪反应都是这个特殊时期的正常反应,用正常化的思维来理解自己。不用说我自己怎么还会不够坚强、不够勇敢,不要自我的指责,要接纳这个非常时期,各种情绪都是正常反应。同时,也有很多情绪调整的方法,可以尝试着做。
每天在住院、隔离期间,可以想想做一些让自己情绪好起来。我认为可以在这个被隔离期间,整理整理自己,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出院以后可以去做的事情?梳理一下自己将来未满足的愿望。作为病人,尽管被隔离,可以想想如何做可以树立自己的信心,配合医院的治疗,该休息时候休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对医疗有信心。想想未来出去以后如何可以照顾好家庭。
第二是,现在也有很多能够让强烈的情绪平复下来的技术,如自我支持技术。运用正念心理疗法,专注思考某些问题。可以听听音乐、照顾好自己的状态,增加自己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恢复,科学地认知这次的病毒,要有信心,都可以帮助到自己。
另外一个是,和医护人员相同,现在也有对于患者的一级干预人群,有设立专门的心理热线,在一些医院也有心理精神科的人员入驻,如果实在自我调整不好时,心理还有很强烈的反应的话,要向医院内专门为患者服务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工作人员求助。
柏燕谊: 这个时候要有更多的声音来完成大家对其情感的关注,那种被抛弃、没人管的惶恐感就会下降,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被陪伴。
应多从官方了解信息,少接触一些负面信息
澎湃新闻: 居家隔离的普通市民容易出现什么负面情绪?
赵陵波: 在家的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大家的生活变得不够规律,整个人除了恐慌,也会感觉到无聊、不够有活力、疲乏和烦躁,各种各样的情绪都会有。
柏燕谊: 比如不停地测体温,稍微打了个喷嚏就会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就会崩溃、哭或者是没必要的过度的洗手,在行为上出现这些症状。
澎湃新闻: 居家隔离的普通市民,通过网络了解疫情信息,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的情绪,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柏燕谊: 心理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疫区被封闭在家的这群人,我的建议首先是,他们要有控制地去接触一些负面新闻,有的人会不受控地去靠近这些负面消息。
这其实是对恐惧的一种反向形成,好像我知道的可怕的事情越多,我就越能控制可怕的事情发生,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但是这种防御机制反而会让人们对于一些不能求证的消息就被淹没和吞噬,心理防线会被击溃,所以要控制自己不去看很多消极的新闻。第二点是,我们要做一些积极事情的储备。
林儒(化名): 普通的市民要正确地去认真、评判信息的来源。我强调一点是,不要每时每刻都去关注各种的信息,我提倡关注政府的权威信息,比如政府发布的每天的疫情,有关的媒体发布的一些正面的信息。不要不分青红皂白,这有可能会造成我们的思维紊乱,要有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不去传播没有依据的信息。
社会心理学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在这种特殊、关键的时刻,媒体要有正确的导向,公众有正确的识别能力去分析和评判(信息)。第二是,媒体要正确地引导,传达社会的正能量,相信在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度过难关。
澎湃新闻: 对于居家隔离的普通市民,您有什么建议?
赵陵波: 在家里,尽量减少外出,作为普通的民众(这种行为)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也好。可以把这次居家当成一个停下来的时间,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在这次事件中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觉察到了就会接纳,接纳这次变化,这都是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
第二个是,要尽量保持自己正常的状态,要保持自己的活力,很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吃饭、睡觉的时间点要按照原来的方式,作息规律、饮食正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状态。
第三个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减少自己在家的单调、无聊和烦躁,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在家做的方式,要有适当的活动,如利用视频,教你如何做八段锦、做太极、做操、听音乐、写日记、做手工等。
柏燕谊: 给自己准备一些娱乐的方式,看书、看电影、上网玩游戏、做饭、玩编织等,让我们自己做更多娱乐的设置。但有些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这些事会做不下去,我们要给这些人制造生活转移注意力的可能性。
澎湃新闻: 近期已有事业单位和部分公司开始陆陆续续上班,但疫情防控形式仍然严峻,工作岗位上的人除了戴好口罩进行自我防护,如何在心理上进行调适,更好地投入工作当中?
赵陵波: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科学的防护知识,有科学的认知,只要做好适当的防护,应该就可以避免的,要有这样的准备,你就会减少这样的焦虑。当然,如果现在还处于可以休息的人群,还是要减少外出。
柏燕谊: 对于上班族来说,我们更建议的是企业能够给大家一些安全的保护措施,比如能够在大家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放一些口罩、消毒液、消毒喷雾,强制大家在食堂用餐的时候要隔离、进门测体温、“不是相关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等标语和提示。
虽然大家感觉生活不方便了,但是其实这些都是保护我们的措施,来完成自己内在的安全感的需求,这些强制的方法反而会让企业员工感受到被保护。大家看到的保护措施越多,更能感受到自己内在安全感的加强。
建议建立心理援助的求助渠道
澎湃新闻:如今还有很多从事服务业的人群,还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在紧张的疫情管理检查下进行情绪管理、情绪疏导?
赵陵波: 虽然他们不是医疗工作人员,但参与到一线管理,这些人也承受着非常大压力,也可以参考和医疗工作人员一样的方法,可以看到的他们压力很大。
首先,在保护自己的部分,要科学防护自己,在工作期间,操作流程要规范,如戴口罩,勤洗手。
其次,在压力状态下随时学一些小技巧,每天在工作的时候,不能一直处于高昂的状态,中间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呼吸、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压力保持在一个适当的状态,适当让自己减压。
第三是,在工作上,如何让工作对象配合,态度要好,也要坚持原则。互相理解,多一些耐心,使命在身,依然要坚持。
澎湃新闻: 如何让疫情下的大众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主动求助?
赵陵波: 还得靠多宣传,一个是提供的热线要有便捷性、可获得性,所以我觉得官方的发布很重要。第二是,意识需要引导和宣传,允许大家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柏燕谊: 心理问题之所以会被求助,是因为求助者感受到痛苦。如果大众没有去求助,第一是有可能他们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属于可以求助的范畴,第二是大众不知道求助的途径,第三是有可能他们还没有那么痛苦。
这个时候不管大家需不需要,我们就会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知识宣传,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是属于被帮助的范畴之内,其次是我们告诉他们可以帮助的渠道。很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不做危机干预,但是我们会给他们做一些线上的直播和微课堂,让他们感受到有办法的、权威的人能够给他们惶恐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技巧和方法,这样的话人们会感受到很大的安慰。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