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企积极布局京津冀

中新网 · 2015-07-24 09:23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国有企业可谓是“先锋队”,在疏解城市功能的同时有效激活产业优质资源,实现多方共赢。首钢搬迁后在北京腾出了9平方公里土地,已列入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北京市制定了具体政策和实施意见。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国有企业可谓是“先锋队”,在疏解城市功能的同时有效激活产业优质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国资委了解到,截至6月底,北京市属企业资产总额317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实现营业收入4738.3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利润264.8亿元,同比增长15.3%;已交税费总额378.6亿元,增长11.7%。

  首钢:与河北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成绩的取得,与“老国企”的新动向密切相关。以首钢为例,从1958年就开始在河北省迁安市建设矿业公司,到近十年进行搬迁调整,首钢可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目前,首钢在河北省注册企业50家,资产规模1684亿元。

  通过实施搬迁结构调整,首钢京唐公司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人,招收河北高校毕业生4000人;长期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制作、信息化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转移到曹妃甸,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1.2万人就业;同时,与河北相关企业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煤焦油深加工、浓盐水供应等项目,带动了地方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介绍,京唐公司二期工程今年8月将开工建设;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正蓄势待发,首钢要把打造首钢北京园区与曹妃甸园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联动招商,把企业总部与研发实体落户在北京园区,形成创新驱动承载平台;把生产制造环节放在曹妃甸园区,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辐射基地。

  首钢搬迁后在北京腾出了9平方公里土地,已列入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北京市制定了具体政策和实施意见。首钢作为园区开发主体,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西十筒仓文创产业园、二型材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建设,努力将首钢老工业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北京建工:低碳、智慧融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应有之意。而北京新国际机场,又称北京首都第二机场,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建设项目。

  北京建工集团旗下的北京建筑技术公司将为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项目提供绿色咨询,包括制定区域低碳发展路线图、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总规衔接研究等,将通过项目把绿色、低碳、智慧等关键词切实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

  该公司的规划咨询团队将在充分考虑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模、发展定位、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从北京市、大兴区的能耗、碳排放控制目标出发,建立临空经济区的低碳发展总目标。比如,榆垡安置房项目是临空经济区综合指标体系构成的示范项目之一,该公司将依据项目方案和设计图纸,利用专业模拟工具,完成区域范围内风环境模拟、热岛模拟和交通噪声模拟,并结合国家及北京市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要求,提出设计优化建议;在区域水资源利用方面,该公司将针对污水回用、海绵城市建设两方面,估算可利用的再生水量并提出具体可应用的方向,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提出雨水综合利用的方案与技术。

  京城机电:“一企一策”完成企业产业转型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城机电”)加快公司高端制造业向高精尖转换,低端低效产业完成疏解和退出,全力盘活房地资源推动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2014年初,公司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分析问题制定方案,推进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其中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停止了在京全部电机生产业务,以主要设备等存量资产持股新三板企业山东力久公司,利用腾挪出的房地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千名员工实现转岗就业;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通过股权投资,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浙江台州发展线缆上游产业,在京制造业务也全部终止并稳妥安置了职工;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原在北京的大电机生产制造也成功转移至甘肃酒泉生产基地;北京天海工业公司整合资源,低端产品转入山东生产,把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现在的合作伙伴,低端产品一举实现盈利,中端产品向天津、廊坊、上海转移,成功打造了通州漷县新的生产基地。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京城机电完成了旗下大部分企业的产业转型。截止目前,新业态下的毕捷公司不仅延续了原产品品牌的生命,而且利用腾挪出的9.6万平方米的房地资源,成功打造了京城升级版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企业产值收入逾百亿,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2015年,亏损多年的毕捷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