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转绿”不再远
据记者了解,到2015年底,长沙市将有120万平方米的非节能房子被改造成“节能模式”。一直以来,长沙“夏季过热、冬季过冷”的气候特征很明显,很多老房子住起来不舒服,建筑耗能也很大。
而长沙只是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缩影。
当前,随着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其中,绿色建筑以其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点被社会逐渐认同。近日。世邦魏理仕发布《中国绿色建筑新纪元》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国内绿色建筑的总量(含中国绿标和美国LEED标准)已经达到3.2亿平方米,是2008年中国绿标启动元年的154倍。
有关专家预计,“十三五”期间,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升级,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将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国标”早已建立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06年4月,中国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成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标准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城市中,长沙颇具特色。多年前,长沙市就启动了对老旧小区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动全城走上建筑“转绿”之路。
自2005年以来,长沙全面启动建筑节能行动,以此引领低碳城市建设。行动要求2005年以后建造的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同时对既有老旧房子进行节能改造。据长沙市住建委主任范焱斌介绍,既有老房建筑节能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窗、建筑屋面及外墙保温节能改造,以及建筑外遮阳改造,资金由中央、市、区县三级财政配套,不需要个人出钱。
根据房子结构的不同,节能“手术”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岳麓区科教新村是对外墙涂刷隔热反射涂料、屋顶平改坡;开福区荷花池社区是安装遮阳棚、贴玻璃隔热膜;浏阳市城东新村则是将原有的非节能单玻璃窗更换成节能的中空玻璃窗。
房子在经过节能改造后,夏天更加隔热,冬季更加保温,节能降耗效果十分明显。根据测算,贴上玻璃节能膜的窗户,夏季可节约30%制冷电能,冬季可节约15%制热电能,平均每平方米窗膜每年能节省约80千瓦时电。
除了对非节能的建筑进行改造,从2005年起长沙还严令所有新造建筑在建筑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要达到100%。
长沙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走在全国前列,其中长沙远大住工集团的工业化建筑研发体系拥有100余项技术专利,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远大住工首席技术官尹鸿玺说,与传统建筑相比,产业化住宅是先在工厂内做好半成品,然后再到工地进行装配,可以实现节材20%、节能70%、节水80%、节时70%、节地20%。“全流程水、气、声、渣大量减少,污染、能耗大大降低。”
人才匮乏产业链难整合“发展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是最佳渠道。”据远大住工集团总裁唐芬介绍,建筑工业化通过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制造住宅,以提高生产效率,低建筑能耗,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筑方式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是实现建筑由“高能耗”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唯一选择。
然而,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建筑产业化却未必是一帆风顺,专业人才匮乏就成为首个“拦路虎”。中国水电八局在长沙洋湖蓝天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中首次尝试了建筑工业化的施工方式,为此他们采取的解决方法是边摸索、边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人在设计、操作甚至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传统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水电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起步晚,加上前期政策引导不够、科研投入不足、市场应用不积极,当绿色建筑快速发展时,人才短缺就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壁垒。“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是传统建筑商在转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而在远大住工看来,产业链资源整合是实现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关键。“传统的设计院、建筑商、开发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发展模式与利益格局。”唐芬表示,建筑工业化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要打破这种常规是需要有一定的磨合的。要快速实现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就必须朝着这一共同目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促成合作。
“前期,没有相关产业配套,我们做了全产业链的事情,纠错试错,总结经验。”唐芬说道,现在基于共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远大住工愿意开放合作,帮助全产业链上的企业了解理念和方法,并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咨询,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
百姓接受度有待提高而除行业因素外,当前,百姓对绿色建筑的接受度也成为制约这一领域发展的原因之一。
“制约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因素不断凸显,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绿色建筑推行中对百姓重视不足,百姓又对绿色建筑认识模糊。”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谢东说。
“很多绿色建筑都在申请国家认证的星级标准,但目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中却遗漏了重要的人均指标。一个三星级的绿色建筑中,每平米究竟容纳多少人工作、生活。不考虑人均指标,再高效的建筑也会有浪费。”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宏儒说。
“国家通过补贴鼓励推行绿色建筑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我们担心一大群拿着补贴上星级的绿色建筑把真正的绿色建筑挤没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说,“补贴可用在组织绿色建筑行业的高端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欠发达地区宣传、培训,鼓励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做样本工程。”
“当前国家制定绿色建筑标准的受众群体是行业,在绿色建筑推广的过程中,尚需建立一个站在百姓立场、通过大数据让公众可自我衡量、感知绿色的标准,这个标准无需行业制定和机构证明,可与政府规范并行推行。这就相当于百姓自带‘实时监测仪’,倒逼开发商推行绿色节能建筑。”她说。
产值或成新“经济蓝海”
不过,尽管存在阻力,但发展绿色建筑已成趋势。
“发展绿色建筑,几乎已经成为了全社会一致公认的诉求。”唐芬称,随着雾霾、资源能源消耗等问题的持续暴露,社会各界对建筑业的污染及耗能的关注度日益强烈。“当前,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舒适宜居、低碳环保的绿色住宅小区,这样的话,就对开发商、建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湖南为例,在《湖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就已明确要求,到2015年,长株潭3市和有条件的地区、非政府投资的居住和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要超过20%。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建筑强制推广机制改革,明确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长沙市的保障性住房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于2004年启动绿色建筑至今,已在近200个项目中开展了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和绿色生态园区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然而,距离《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发展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还有很大差距,绿色建筑的发展空间仍是巨大的。
业内人士表示,绿色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个庞大的体量,而它的产值更是一片新的经济蓝海。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7.7万亿元(建筑工业化率不足1%),假设工业化产值占10%,则是万亿级的产值规模。如果按照《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到2015年新开工建筑2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建安成本按2500元/平方米计算,则当年仅生产施工环节就将实现产值近9000亿元,到2020年新开工建筑3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将会产生超过1.3万亿的建筑产值。
2014年3月16日,中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规划提出要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等目标,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可见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分析认为,从消费端来看,目前市场上通过工业化方式建造的“绿建”项目多为精装房,销售价格与同地段、同品质的住宅价格相对平衡,建安成本因规模增加和技术创新而逐步降低,综合性价比逐步提高,消费群体更较为看好。
尹鸿玺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节能建筑还在起步阶段,可以预计“两型”产业化住宅将成为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
编辑:赵双双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