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蕴含巨大行业机会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亟待破题。而环境保护与治理不可否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早在2014年5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就指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强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可见,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客观认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能科学决策,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生态环保形势严峻环保将成一体化重心
在天津宝坻的京津新城和锦锈香江,记者看到一条青龙湾、一条潮白河、还有一个尔王庄水库纵横交错,河内鱼虾成群。作为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两大超级旅游地产,这里近年来一直以生态环境好而著称。可记者采访时,长住这里的一位业主却诉苦说,两年前这里建了个蓄电池厂,经常半夜放废水废气,告到环保局,好几天,告诉媒体,又好两天。最近好了点,说是因为连续告,停产了。可居民们不放心,因为厂子还在,不知哪天又会开工。让这位业主不明白的是,不是搞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先行吗?老工业区不好弄要慢慢来,为什么好端端的新区域在项目审批上这么不慎重。问到区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我们也难,不引进产业,何来发展。这一片由于开发体量超大,如果产业不跟进,就会成为死城。
记者走访中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纵观京津冀区域全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任重而道远。专家认为,与国内另外两个经济增长极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为脆弱,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北京、天津、河北的行政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决定了各自无法独立解决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三地协同发展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唯一途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已经启动,环保将成为工作重心,环保产业蕴含巨大行业机会。
环保联防联控:是政治任务也是产业转移升级要求
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环境保护协调工作机制是未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将由计划投资工程性治理模式逐步向体制、法治管理过渡。为此,构建京津冀区域环境监测网络、推进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将成为联防联控的重要任务。同时,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矛盾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也唯有建立环保一体化标准,联防联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徐建华认为,制定环保一体化标准联防联控不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治任务也是产业转移升级的要求。长期以来,京津冀各自为政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京津冀内部在资源利用、产业配置、城镇体系规划等方面没有形成较好的区域合作和地域分工格局,缺乏跨行政区的统一规划,不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也不重视环保产业的转移升级,并且京津冀区域内部行政协调难度较大。
完善京津冀环保一体化建议
徐建华认为,京津冀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与维护、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已是当务之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形成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格局:
一是建立生态环保联盟机制机构,促进区域一体化。京津冀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单元,按照现行行政分割很难统筹各行政部门及各方面的建设。当前,先行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和体制,可学习国外跨区域管理模式,建立生态文明联盟机制机构。
二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资源的约束性是京津冀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障碍,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变化和促进下,可根据资源性质和用途来建立京津冀资源共享平台,尤其是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应优先进入资源共享平台,在生态环保联盟机构的领导下,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努力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提高京津冀资源承载能力。
三是要做好生态空间规划,全面加强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环境质量较差,生态系统维护和环境质量改善已迫在眉睫。当前,应尽快编制京津冀生态空间规划,统一划分生态用地,依法分类分级确定生态控制线,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保育空间,组建京津冀生态保育空间结构,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实现国土空间的全覆盖生态化管理。
四是要增强生态行为调控能力,提高绿色发展能力。生态退化、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及消费方式所致,是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不遵循生态规律的结果。调控生态行为、提高绿色发展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政府要着力增强生态行为调控能力,就应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并以此为出发点推进环保产业转移升级。
环保产业需升级转移打造一体化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环保和交通一样重要,是一体化最需要先行的两个领域。
常纪文认为,“先行”的意思就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没有交通一体化,没有环保一体化,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这里,环保产业升级转移更是一个重中之重。环保产业升级“转移”并非是污染产业的转移,而是绿色转移,要根据绿色化的要求升级转移或就地升级,“企业不想转的,可以按照新的环保标准就地升级。”
常纪文认为,京津冀部署协同发展,并非一下子实现一体化,而是首先进行部署的协同和一体化,然后是行动的协同和一体化,最后是实现标准的协同乃至一体化,“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是相互支持、配合的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寻求产业转移升级发展来解决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通过环境的约束性为发展打下基础。通过环保产业转移、加大投入、生态补偿等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令京津冀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层级。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一体化下的产业转移升级也正在开始。记者了解到,自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加快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已经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如北京环卫集团向张家口、固安输出“首都标准”的环卫管理经验,推广首都环卫标准,近期已成为了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带动的环保产业转移升级势态良好,已在股票二级市场显现出来。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