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成允:水泥企业应储备能量迎接挑战
2014年,水泥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水泥需求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利润总额780亿的良好效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水泥需求已经到了平台期,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这个平台期或将持续8~10年,之后,水泥需求将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腰斩。
根据整个国际水泥市场、亚洲水泥市场和台湾水泥市场的发展经验,当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或者所谓的新常态之后,在未来8年之后,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水泥业如何珍惜现有的成果,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是当前行业在新常态下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目前,水泥高使用量的需求是由于好几架马车在拉动,以中国当前产能过剩情况和消费情形,现在的需求量到时将会跌到六成,甚至到五成。台湾水泥在消费最高峰时是2300万吨,现在只有1250万吨。
从未来经济发展来看,需求下滑是必然会发生的,水泥行业要如何先做好准备,储备好能量,在未来8~10年转型过程中能够胜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或者节能减排方面的举措,以及各个水泥集团决策层重视本身的心态问题,都是绝对正确的方向。
成熟理性化解产能过剩
当前,水泥企业绝大多数产能都在国内,应该采取企业自律、进行错峰生产等措施,成熟理性的化解产能过剩。
水泥行业“走出去”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措施。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泥产品出口,二是水泥技术装备企业走出去,三是水泥制造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但是,在海外投资建厂,是有一定风险的。一些国家对我国水泥企业直接投资建厂设置较多的壁垒,使得整个投资进程推进缓慢。近年来我国企业和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使海外同行产生了比较强的戒备和竞争心态,在政治上也招致更多的猜忌和疑虑,致使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并购面临一些国家的限制性措施。“走出去”企业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国内企业应相互扶持,互相帮忙,让“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在台湾,行业内的做法是由龙头企业决策层经营出一种互相信任,心连心、手连心的兄弟情,企业之间相互帮助,在这种氛围下,行业内企业才能在下一个十年,做好准备,养精蓄锐,才能转型成功,并且实现持续成功。
“水泥窑协同处置”新路径
不是所有的水泥厂都具备毗邻建造发电厂的条件,“水泥窑协同处置”是一个新的路径。
事实上,德国、瑞士、法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水泥窑处置生产生活垃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热量和可用物质,可作为水泥工业的替代原料或替代燃料。
垃圾焚烧后含重金属的灰渣可以和发电厂的灰渣一样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另一方面,水泥窑温度在1800℃左右,这样的温度足以分解掉垃圾焚烧时产生的二 英,避免环境污染。
以台泥为例,台泥在台湾新北市的八里焚化厂,就是一个典型的用水泥窑的方式处理生活生产废弃物的样本。焚化厂日处理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废弃物可达1350吨,每小时发电35000度,各种废气由袋式集尘器回收。
台泥2014年8月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政府签约,在水泥厂内设置焚化炉代烧民生垃圾,每天垃圾处理量200吨,每吨处理费人民币150元到200元,烧完垃圾的底灰可转化为水泥原料,烧垃圾的热气抽进水泥窑内,再节省煤炭燃料,将垃圾焚化与水泥厂整合在一起,它的效益会更高,而且投资更小。[Page]
把控质量和环保提升品牌竞争力
过去水泥行业大部分以降本、互相争夺市场为主。新常态下应该把产品质量,对客户的服务,对环保的执行,更重要的是对品牌经营形成新的竞争模式,这也是国际水泥行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拉法基、豪瑞和亚洲水泥都曾经走过这条路。不要以降低成本当作恶性竞争的手段,把产品质量,客服到位,经营出特殊的品牌,让客户喜欢用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价格比别人低。
在环保方面,企业能够做的不仅是符合国家标准,还要为国家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做出重要贡献。最近大家都在谈水泥窑协同处置家庭生活垃圾,怎么让民众来了解水泥不是污染产业,反而是和人民生活、福祉息息相关的产业,这是未来新常态下大企业决策层应该深刻体会认识的新竞争模式。
另外,企业决策层需要有三个体会和认识。首先是成熟和理性。各大企业集团决策层和领导人的所作所为、思想和方向引领整个公司的发展,所以要成熟和理性地来对待市场。不要再以产定销,而是要以销定产,要深入了解市场基本,更要知道市场的供求关系。水泥行业是价格敏感度非常低的产业,当水泥需求量大时,若企业提价,市场可以接受,反之,当需求弱时,市场就很难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并不是降价就会增加销量,所以企业决策层应该以理性方式来拓展业务,维护相当利润。
其次是互信和互重。企业决策层,尤其是大企业之间要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并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做到在复杂的市场中与竞争对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不仅大型集团要如此,中小型企业更要如此。
再次是遵法和知法。企业要遵法、知法,绝不违法,还要做到理性、成熟和互信互重,这才是水泥行业真正为未来8~10年储备能量,迎接下一个真正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方向。
碳捕捉将成台泥未来主业
作为全球第一个将循环经济整合在一个水泥工业区里的案例,台泥和平厂的唯一“不足”,就是无法有效管控二氧化碳。如果不能有效地节能减排,或者捕捉二氧化碳,那么就要通过购买碳配额来承担责任,台泥的两家工厂——广东英德厂和广东龙山厂去年总计购买了2000万元的碳配额。
正是在此背景下,台泥开始将视线投入碳捕捉领域。
“你的废料就是我的原料,绝不浪费。”在这一原则之下,2012年,台泥与台湾工研院合作,在台泥和平厂设置“钙回路碳捕捉”实验工厂,“钙回路碳捕捉”技术将碳捕捉技术与水泥生产制造环节紧密结合。当氧化钙吸附剂逐渐失去捕获活性后,可以完全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换言之,在水泥生产过程结合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技术不需要额外吸附剂,也不会产生废弃物,并且由于吸附剂的循环利用与废热回收的有效应用,可以大幅降低捕获成本。
现在,台泥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水泥生产模式——以高温(1800℃)作业的水泥厂、发电厂以及垃圾焚化厂为基础,全面资源化能源回收,尾端产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钙回路碳捕捉”的技术捕捉90%以上二氧化碳,开发二氧化碳的商机,未来这一商机很可能大过水泥制造本身。
为什么要做碳捕捉的研究与开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台泥将自己的核心价值与经营理念拿出来思考时,发现问题不仅仅是现实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做到“永续经营,永续地球”。如果想做到这两点,就要看企业的经营有没有影响到人类的文明,而人类的文明,跟三样东西的持续供应相关——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充足的粮食。
具体来说,这项技术将石灰石(碳酸钙)以及氧化钙的反应进行反复循环,能捕获90%以上的二氧化碳。被捕获的二氧化碳,意味着商业机会。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这些二氧化碳,试验性地培养微型藻类,微藻是制作生物柴油、化妆品、保健品等的原料,仅以实验中的微藻生产虾红素来看,每公克虾红素价值2万元新台币,经济价值极高。此外,可销售给碳酸饮料企业、做化学原料以及生产电子产业的清洗剂,或是打到地底下,用压力差引出天然气或石油等。
台泥正在通过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逐步向全面商业化靠近。2014年,这项技术获得发明界奥斯卡——美国R&D全球百大研发奖,原因之一就是碳捕捉的成本由此前的100~120美元/吨,降至60美元/吨。未来,若成本降至20美元/吨以下,则能够大量、有效利用二氧化碳。
台泥有望再创新高
近几年来,台湾市场每年都以稳健、不到5%的幅度成长,但受惠于大陆政策,包括台泥、亚泥及国产建材实业等西进水泥厂,2014年整体财报营运表现都比2013年好。
2015年,因台泥、亚泥2014年都有逾500万吨产能并购,对水泥产业来说,今年营运绩效仍很乐观,预期会是丰收年。此外,大陆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宣布,2015年12月起将取消32.5等级低端水泥生产,这对西进水泥厂大陆市场业绩有利好。
另外一方面来看,全球油价崩盘,也对水泥原材料有一定影响,大陆煤炭价格恐慌性降价将延续到今年,水泥业生产成本可望续降。
2014年,台泥大陆市场赚逾20亿元人民币,创进入西南以来高峰。台泥并购四川铁道、金大地等两家水泥厂后,2015年集团在大陆水泥业总产能已逾6,000万吨。而原物料集体采购成本降低,加上处理生活垃圾订单量增加,预期2015年上半年可望是淡季不淡,全年则有机会获利,会再创新高。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