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全国碳市明年有望统一 千亿新市场开启
4月8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向媒体透露: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这被业界视为高达1000亿元新市场的开启。
一周前的3月30日,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通过核算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代价,推动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其中,控制碳排放将带来多大的经济成本?引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又会对降低减排成本起到多大作用?这些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对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按照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形,广东GDP将减少0.7%;而按照到2015年广东完成20.5%的强减排情景,广东GDP将减少0.9%;但如果在强减排情景基础上实施碳排放权交易,GDP减少比例可收窄至0.8%。换言之,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将会对GDP的增长产生影响,但碳交易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这种负面影响。
此前的3月24-25日,“2015年广东省分布式光伏论坛”在广州举办,其中“碳交易发展与光伏行业新机遇”是论坛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是次论坛大咖云集,他们都在寻找着新的财富机遇。
2013年被喻为我国碳交易的元年,2015年则被认为是碳金融元年,2016年将开启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在快马加鞭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将迎来怎样的巨变?
CCER“钱”景广阔
3月24-25日在广州举行的“2015年广东省分布式光伏论坛”之“碳交易发展”论题会上,可谓大咖云集,参加者除了广东省发改委能源局的官员,还有天合光能COO朱治国、中国民生投资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分布式发电事业部总经理包育栋、SPI绿能宝董事长彭小峰等业界大佬。
这些商人们更关注的是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作为清缴配额用于履约,抵消企业部分实际排放量,因而具有市场交易价值。
广州碳交易所(下称“广碳所”)经理高国辉对记者说:“国内首例林业碳汇CCER项目就产生在广东。另外,今年3月9日广碳所完成了国内第一单CCER线上交易。”
国内首例林业碳汇项目是广州长隆集团的碳汇林项目。2011 年,广州长隆集团在广东梅州市、河源市实施碳汇造林项目,造林规模为1.3万亩。2014年3月30日,长隆碳汇林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审定,以及第三方核证机构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负责的独立审定,按项目申请,可计算的CCER预计年减排量(净碳汇量)为17365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年7月21日,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成功获得备案,是全国第一个可进入碳交易市场交易的CCER。
据了解,与其他减排项目相比,碳汇林对温室气体是净吸收的,不会增加额外的排放,并且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2014年4月29日,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林业碳汇自愿交易,重点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
中国碳汇林网创始人王军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未来将是碳汇林空间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绿化率本身就很高,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本身绿化也不错,而中国有大量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和滩涂地带,所以碳汇林发展的空间很大。
不过王军纯也提到,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的CCER碳汇林项目,占整个CCER减排项目的比例非常低。据他了解,很多碳汇林项目并没有明确的商业远景,实施者不了解碳汇林的商业模式,很多项目只是套一个碳汇林的壳,或者仍在考虑做一个项目国家会给多少补助这种问题。事实上,碳汇林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很好的商业模式,许多民间资本都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进入。
而3月9日在广碳所上线成交的国内首例CCER,则是龙源电力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甘肃新安风电项目(下称“新安风电”)。2015年3月9日,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新安风电分2次购买CCER共 20万吨。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目前我国CCER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各个碳交易试点都从项目时间、来源地、类型和类别等对CCER准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例如,广东省规定,控排企业只能使用占配额不高于10%的CCER用于履约,并且所使用的CCER其中70%必须为广东所产生。对于CCER使用的约束,在国内其他试点城市也是如此,例如在北京,规定更是只有5%。
而在全国范围内,截止到今年4月12日,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计公示CCER审定项目601个,已获批备案项目总数达到164个,已签发项目总数为26个。
“如今,碳交易市场中主要还是配额交易。CCER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高国辉对此并不担忧,“但是,其前景一定会被看好。”
广东碳交易经验
中国碳资产交易市场是伴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发展起来的。
关于CDM,北京汉能碳交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汉能”)总经理吴宏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05年,我国的碳市场还很初步,一些企业主要做的是CDM,做的人也并不多,主要是国外的机构在做,一些老牌的DOE和国外买家从中国购买CDM项目。”北京汉能是最早进入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之一。吴宏杰形容那时的情形是,虽然路径不清晰,但效益较好,行业充满信心。
在随后几年中,中国的碳交易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是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碳交易市场迎来了转折。这一年,因为欧盟地区的经济下行,来自欧盟国家的CDM与CCER买家开始淡出中国市场。到2013年下半年,整个碳交易市场处在崩溃的边缘。“CDM需求大幅萎缩,价格大幅下滑,一些碳交易咨询机构也纷纷转行。”吴宏杰回忆。
但转机也随之出现。2013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碳交易试点。当年6月8日,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在深圳开启,这一年下半年,上海、北京、广东和天津相继启动碳交易,湖北和重庆也于2014年上半年启动碳交易。因此,2013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碳交易元年。
在上述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中,广东的做法有很强的特色,尤其是它所实行的有偿竞价发放。2013年度,广东配额分配实施97%配额免费、3%配额有偿,且有偿配额竞价发放须强制参与。配额竞价底价为60元/吨,累计发放有偿配额1112.3339万吨,总成交金额6.674亿元。此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却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受到了一些企业的消极对待。
2014年8月,广东省发改委公布《广东省2014年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根据《方案》,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购买有偿配额,有偿配额发放底价实行阶梯上升,四次竞价底价分别拟定为25元/吨、30元/吨、35元/吨、40元/吨,计划发放总量800万吨。
“调整的结果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可以按自身的经营情况来决定是否买、什么时候买。”广碳所经理高国辉向记者坦言,“但同时也给碳价带来了下行压力。”
碳金融开启
今年4月10日,广碳所交易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变动中的数字。
当天交易日结束时,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开盘价为27.63元/吨,收盘价24.87元,当日成交量5926吨,成交金额147379元。历史累计成交量15857952吨。
同日,北京碳交易所成交价为52元/吨,成交量490吨;上海碳价29.2元/吨,成交量12700吨;天津碳价24.47元/吨,成交量140吨。“当前的碳交易并不算十分活跃,但随着履约期的临近,接下来一段时间会表现更好,预计交易量会上升很多。”广碳所经理高国辉对记者说。
据了解,2013年,广东省182家控排企业如期履约,履约率为98.9%,只有2家企业没有履约。于是,广东省发改委对这2家企业进行了处罚,处罚措施是扣罚以违约额度的2倍,以及处罚金5万元。2014年度需要履约的企业则增加到了193家。
2015年被认为是我国碳金融元年。业界普遍认为,在经过了2014年的初步发展后,碳金融的发展将在2015年迎来不同的局面。
2014年5月,国内首只碳债券—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交易商市场成功发行,该碳债券发行金额总规模10亿,发行期限5年;9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兴业银行和湖北宜化集团签订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湖北宜化集团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额获得了4000万元的质押贷款,这是我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11月,湖北碳市发布国内首只经监管部门备案的“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基金规模为3000万元;12月,国内首单CCER质押贷款在上海签约,上海银行为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十万吨CCER提供了500万元质押贷款。
进入2015年,中建投信托推出全国首只碳排放信托基金,产品规模为5000万元。日前,招银国金在湖北发起成立招金盈碳一号碳排放投资基金,首期规模为5000万元。
广碳所总裁靳国良告诉记者,去年底,广碳所联合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碳排放权线上抵押融资和国内首个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产品,进一步发掘碳配额的内在价值并进行市场运作,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能力和对碳市场的参与度。目前,国内首单碳排放权在线抵押融资业务已经在广东成功运作。
全国碳市价值或超千亿
在今年4月8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碳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所需要的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在积极地准备当中,预计这些工作都将于2016年就绪,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也将于2016年启动。
此番言论立刻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将迎来超过1000亿元的新市场的开启。
但同时,许多业内人士又认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仍然存在着诸多难题。
广碳所经理高国辉对记者说:“现在国内一共有7个试点,每个试点制定了不同的规则,有一整套不同的运行体系,统一全国碳市势必要推倒重来,如何让试点市场与全国碳市无缝对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则说:“最大的难题是规则的制定,我最关心的是配额的分配机制与模式。碳排放权分配相当于股票的一级市场,这种分配必须要公平、合理,如果一级市场都不合理,二级交易市场必然难以发挥作用。另外,国家必须重视CCER的发展。”
但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已是势在必行。
“在7个省市进行试点,就是看哪种交易模式在中国更能有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行。”蒋兆理说。
在规则的建立上,国家发改委已在稳步推进。2014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外界认为,《办法》将为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启动及完善提供重要支撑。但实际上,《办法》只是以一种过渡性的文件出台。目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正推动将这份文件推向国务院,最终将文件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管理文件也正在走相关程序,总量设计、遵约机制、第三方管理等各方面的相关细则制定工作也已展开,后续将会有征集意见的过程。”
同时,为了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碳排放标准,国家发改委正对发电、电网、钢铁、化工、铝冶炼、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等10个行业完成编撰碳核算与报告指南。“已完成征求意见阶段,在经过后续意见汇总、专家研讨、标准审定、标准报批等程序后,将于2015年成为国内首批关于碳排放的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
记者获知,全国碳交易市场统一后,将设置10个交易所,即在保留现有的7个交易所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交易所。
北京汉能总经理吴宏杰表示,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容量有望达到40亿-50亿吨,配额价值有望达到1000亿-2000亿元。但实际上,如果中国碳市场发展成为欧盟那样的成熟的高度金融化,由于其杠杆作用,市值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当然,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怎样,还很难预料,因为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市场,但金融化将是一个趋势。”广碳所总裁靳国良说。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