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联合会促建材企业“走出去”
在中哈刚刚签署的236亿美元产能合作项目中,平板玻璃和水泥等建材项目位列其中。目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国际合作部正与哈方就建设建材产业园区,以及陶瓷、纤维水泥挂板、墙材、玻璃制品等近十项成套技术设备投资进行深入洽谈。
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丁立忠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导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近日发布。建材行业对此如何看待?
丁立忠:《愿景与行动》高屋建瓴,振奋人心,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关注与好评。虽然它只是一份纲领性文件,但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一带一路”最终落地的主体是企业,规划的很多内容充分从行业角度、企业视角来制定,很接地气,激发了企业参与热情。只需要5~10年,这份规划的价值就会充分彰显。
《愿景与行动》内容具体详实,我们从中看到了建材行业的广阔发展空间。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方向,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设施联通”,基础设施需求可以带来大量的建材需求,对于化解中国国内建材行业的过剩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对建材行业是重大利好。
第二,规划中的政策沟通板块,从国家层面为投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沟通协作渠道,贸易通畅板块提出了一系列便利投资贸易、消除壁垒的措施,民心相通板块的相关措施也为中国企业融入当地文化、消除劳动用工壁垒提供了支持。《愿景与行动》从宏观、微观双层面解决了建材行业在产能合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资金融通板块,无论是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还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筹建,以及丝路基金的组建运营、加大融资融券扶持力度,均对建材行业产能合作面临的最大难题——资金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建材行业中的“走出去”企业对“一带一路”政策的呼声主要集中在哪些问题上?未来你们将如何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工作?
丁立忠:作为资源、能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建材产能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资金和风险防控双重挑战,归根到底是合作运营模式需要理清、需要创新。
目前,我们已经与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了深入沟通,厘清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这为我们同哈方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建议国家在金融支持领域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政策性优惠资金、专项贷款、开辟境外资金利用渠道等多种手段,对产能合作予以扶持。我们联合会也将组织有实力、有能力、有需要的建材企业抱团出海,提升“走出去”的抗风险能力。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能在金融创新领域有进一步突破,通过集中授信等手段对建材企业集中出海予以扶持。
为加快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我们将建议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新一轮“走出去”形成政策扶持。强化“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扩大中央财政现有专项资金规模,加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络,对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低成本融资政策;建议建立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对于经营性风险,仍由企业自身来承担,但对非经营性风险,政府应当给予保障,从社会政治层面对企业合法权益在国际范围内予以保障,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
针对建材行业以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的特点,中国建材联合会已经成立了“走出去”服务平台,为建材企业搭建平台,与国外政府、机构、企业展开合作,并征得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在境外打造建材产业园区,引领建材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吸引更多中国建材企业到园区投资、建厂,建立物流集散基地。
编辑:周利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