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中国制造2025”应更注重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我国是工业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工业大而不强,长期积淀存在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必须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出席“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双月座谈会”时做出如上表示。
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李毅中认为,其深刻内涵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智能制造;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四是品牌质量;五是绿色低碳制造;六是结构调整;七是制造业的服务化。
如何让“中国制造”实现以上七个内涵呢?李毅中从投资机构调整、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毅中指出,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0.4万亿元,占40%;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8万亿元,占工业的40%。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是1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9%。今年安排全部投资增长15%,投资总量够大了,增幅也不低,关键是调整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投资主要是投向民生项目、重大交通项目、重点农业项目、重大网络项目、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生态建设项目等。为调整工业投资结构,国家设立了转型升级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集成电路发展基金、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等。
李毅中建议,应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有专业分析指出,如果把扩大能力的那些剔除掉,真正用于节能、减排、提质等的技术改造只占工业投资的27%。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了,不能再新铺摊子了,就是调整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当前技术改造的状态来看,首先要加大投入。从政府角度来说是落实加大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支持政策,转换机制、减少审批、提升工作效率;从银行角度来说,怎么把信贷更多用来支持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企业要集中自有资金投向内涵优化。其次,企业要着力提升技术改造的水平和效率。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外资企业转移在华生产线迁出境外等现象,与近期走低的经济数据相联系,引起了一些舆论的关切和担忧。在李毅中看来,对一些外资合资企业迁走的现象,既要看到这是一种挑战,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
首先,国际资本在调整,美国量化宽松的政策退出了,一些欧盟国家放宽货币政策,他们各有各的国情,调节方向不一样,对我们有一定影响,这是全球资源调整的一个格局。一些外资企业搬走,迁入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回归本土,大多属于低端制造业转移,没有必要过多地忧虑。从自身来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成本升高了,这是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工作环境改善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向中高端发展,那些低端往哪去?发达省份内部转移,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向境外转移,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重视、适应以上这些变化,要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淘汰落后、化解过剩,推进产业转移和集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提高技术经济水平。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机器换人、人控机器”。去年我国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7.23万元,提高了7%,但仍处于低水平,还有很大潜力。三要降本增效。要在创新驱动之下,在技术、产品、管理、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来降低成本。四要发挥综合优势,进一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法制愈加健全,投资环境好。我们有领先的行业领域,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有“走出去”的探索实践,进一步“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机遇更加明显。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