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企业创新路在何方
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轨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更加紧迫的命题。
在南京举办的“新常态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曾表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在增长后劲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资源环境压力开始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少传统企业因此遭遇生存发展困难,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结果。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中坚,企业强则经济强。那么问题来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布局,要继续争先,要基业长青,有哪些守正出奇的制胜之道?纵观中国企业之林,又有哪些可资总结和借鉴的“范本”?
新常态提出新问题
新常态下默守常规的企业,自然会遇到成长的瓶颈,尤其是那些没有从技术积累、模式创新、管理效率提升或者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新常态下没有找到新活法的企业,开始感觉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空前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78年至今37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接近两位数,大量的投资紧紧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多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中国企业在经济发展的风口上获得了收益。相比而言,如今步入新常态却为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危机: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企业此前累积的不少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愈加突显,比如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显著的技术积累不足都还普遍存在,创新乏力。
新常态下默守常规的企业,自然会遇到成长的瓶颈,尤其是那些没有从技术积累、模式创新、管理效率提升或者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新常态下没有找到新活法的企业,开始感觉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空前增加。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既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说是重点,是因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说是难点,是因为当前中国企业面临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新常态下企业突围面临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不够。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其次,技术创新投入意愿不足。由于创新需要较大投入,而投入难以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因此,中小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中,以获得近期的、现实的经济利益。多年来,企业和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创新周期,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难以静下心来搞创新。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另外,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也是企业发展转型的瓶颈。中小企业资本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另外,融资难、融资贵,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较大制约。
新思维激发新活力
在新常态下,不能总是用老手段,不能经不起GDP下滑的考验,面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面对需要承担的新任务,我们需要新思维。
一是靠企业创新、民间创新、微观层面的创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让企业家不断地去探索,他们和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不同,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向,一定要相信市场经济,相信企业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靠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谁也左右不了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能顺应市场的变化,这种顺应的结果必然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假使违背经济规律,就一定会受到严重的经济惩罚。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快速腾飞,美国面对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找到了更高的卖点,把全世界带入了新经济时代。这次次贷危机后,美国并没有进行多少政府干预,依然依靠市场的力量,经济开始复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吸引人才,鼓励创新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者得到足够的回报。这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激发了创新的活力,使美国经济具有极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三是不能轻易地刺激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快速发展的经济破坏了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而不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对已经被破坏的经济结构和秩序的自动调整,是市场力量的自我作用。经济刺激虽然会让一些问题在短期内不那么突出,但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会延误创新,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经济增长有两种效应,结构效应和水平效应。在新常态下,经济要健康稳定有节奏地发展,要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促进经济质量的不断提升,不能在刺激性的政策上下工夫。
四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的环境不仅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对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做法并不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要认真研究,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人们的创新激情会不由自主地涌现。
在我国建材工业近年的发展中,不论是大力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绿色转型,还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开发新型建材产品,许多企业走在了新常态的前面。比如,就外墙保温市场而言,当前建筑外墙市场当中充斥着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芯(聚乙烯)铝塑板,这种产品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江苏建发科技有限公司与国际顶尖的机器生厂商和该领域的工程师合作,生产出新型的Geo-composite外墙复合材料,经过逐步改良发展成今天的集防火和环保于一体的建发科技A2级防火Geo-composite复合板。又如,作为绿色建材综合服务商,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气凝胶真空绝热板”,以无机材料为基础原材料,具有不燃可降解,超低的导热系数大大提升了该产品节能保温的功效,真正达到了给建筑“穿外套”的作用。据测算,如果房子的外墙贴上“太空级”绝热保温板,在相同的建筑面积条件下,会因其轻薄节省空间而增加约5%的出房率。通过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这两个企业都在新常态中的外墙保温市场中占得鳌头。
同样,在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企业在创新的路上上下求索,在“过剩”中求得新机。在国家倡导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公共建筑项目的材料采购都已经偏向绿色建材,特别是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方面,由于近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对于门窗玻璃要求极为严格,真空玻璃凭借其突出的绝热保温优势,在各地的被动房项目中脱颖而出;在陶瓷领域,淄博齐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发热陶瓷材料颠覆传统采暖的技术,创新性的以地砖为载体,轻松实现采暖效果,成为了家居行业的新贵。在记者走访淄博齐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时,负责人的一句:“新常态下不能等死,要想求生就必须大破大立,于是我变卖了所有旧生产线。”可能恰恰阐释了新常态倒逼下企业展现出的勇气与创新力量的对比。
德鲁克曾说过:“没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当新常态翩然而至,中国建材行业步入了更加成熟的一年,而创新,必然是最伟大的杠杆与最强劲的驱动。我们期待中国建材行业的绿色创新产品和技术落地引发中国建材与建筑业变革,我们期待创新驱动领跑建材新常态,打造建材行业新“尖峰”。
编辑:何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