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发展大盘点
图1 2000年以来历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收入对比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规模超过水泥制造业(见图1),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建材工业乃至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亮点。新近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把握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水泥工业乃至整个建材工业发展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初级阶段这一基本特征,既要看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工业化进程是我国建材工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必须清醒、及时地认识到创新发展是关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水泥工业和建材工业后续可持续发展的新着力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
销售规模超过水泥行业
图2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销售收入接近1万亿元,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见图1),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超过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成为建材工业最大产业(见图2)。
从水泥、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企业产品销售情况来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品销售收入早在2012年前后已经超过水泥产品收入。近年来,由于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约有400多家原水泥生产企业已不再生产水泥产品,改为生产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非水泥产品。由于企业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更换的年度限制,这部分企业仍然保留在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统计范围内。加之近年来水泥企业主动拓展产业链,生产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非水泥产品,2014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近万亿元销售收入中,水泥产品销售收入约为7000亿元,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销售收入近1500亿元,约占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销售收入的15%。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
的工业化进程
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超过水泥制造业,标志着建材工业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发展低能耗加工制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建国以后直至本世纪初,受限于我国国民经济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发展缓慢。从“一五”时期开始直至2000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只是同时期水泥投资的1/12,2000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企业数量1757家,年末固定资产181亿元(见图4),年销售额322亿元,销售额只是同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销售额的27.6%(见图1)。
图3 2000年以来历年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图4 2000年以来历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年末固定资产对比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前10年中,水泥工业迅猛发展,已基本完成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对传统工艺的置换,彻底解决了水泥产品短缺问题,生产能力已经饱和。2010年以后,水泥制造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下降(见图3),进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阶段。水泥产品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延伸发展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2000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限额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只是同年水泥制造业投资的19.6%(见图3)。2002年以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10年投资突破1000亿元,2011年投资额超过水泥制造业成为建材工业最大投资产业。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限额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2300亿元,是水泥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倍(见图3)。2004年以前,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生产企业数量长期在1800家左右徘徊,2004年以后突破2400家,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突破5000家,目前已经超过7000家(见图6)。伴随着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迅猛增加,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高速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从2004年的400多亿元增加到4400多亿元。2010年和2011年销售额年增长速度达到40%左右,2012年和2013年也实现了20%左右的高增长。
图5 2014年建材工业固定资产
新世纪以来,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销售额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预拌混凝土的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商品混凝土产量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用于商品销售的预拌混凝土。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不足2亿立方米(见图7)。2003年以后,全国禁止在大中城市现场搅拌混凝土,推进了商品混凝土蓬勃发展,相当数量的原建筑施工企业转为工业企业进行混凝土商品化生产。因而,每年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迅猛增加,其中既有商品混凝土新投产的生产企业,也有转为工业生产企业的原建筑施工企业(见图6)。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自2004年以来,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高速增长,既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产量的自然增长,有新投产企业的新增产量,也有原建筑施工企业转为工业企业的预拌混凝土产量。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商品混凝土产量超过16.5亿立方米(见图7)。
图6 历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
图7 历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Page]
新常态中的产业
结构调整亮点
发展以水泥为基本材料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既能拓展水泥产品使用功能,增加水泥产品附加值,推进建筑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建筑业施工装配和工厂化房屋生产,减少水泥使用过程中的粉尘排放,更重要的是能摊薄整个建材工业、工业部门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建材工业、工业部门、国民经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建材工业乃至整个工业部门、国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都有深远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2014年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的发展,印证了中央的正确判断。2014年国民经济和投资增速下滑,建材传统产品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增速大幅度下滑,水泥产量年增长率从两位数增长急速回落到不足2%。而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产量突破16.5亿立方米,是建材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增长速度虽然也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但仍然保持了13%左右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商品混凝土等产品的工业化进程所推动。在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体量最大,在2014年建材工业10%左右的增长率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增长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充分表明“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不矛盾,传统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能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增长。
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混凝土产量的继续较快增长,也得益于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是对国民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的积极成果。2014年6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57号),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多年来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依照简易办法按6%增值税率,建筑施工企业所属混凝土搅拌站按4%的增值税率,如此一来,市场不公平竞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此项政策调整,扫清了建筑施工企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转制为工业生产企业的税率障碍,将促进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生产和现代化。税率的调整,也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后,2014年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14%以上(见图3)。2015年和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
工业化进程
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0年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迅猛发展,本质上是伴随着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建筑部件工厂化生产的产业工业化进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规模超越水泥制造业,还只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标志。从商品混凝土产量和水泥产量的比例来看,预拌混凝土商业化和工厂化生产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与水泥产品价格比例来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销售额应该达到水泥制造业的两倍或三倍,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销售额应该在2万亿元或3万亿元以上,建筑业才能基本实现建筑部件工厂化生产,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
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表现在行业生产技术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虽然超越水泥制造业,但全行业资产总额却只有水泥制造业的58.6%,固定资产和人均技术装备水平差距更大。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只有水泥制造业的1/3(见图4),人均固定资产更是不足水泥制造业的1/3。
图8 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
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和企业在外延扩张的“铺摊子”过程中,技术装备水平不是提高而是在下降。2000年,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比重曾经达到49.6%,而最近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比重只有42%左右(见图8)。过半数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项目投资都花在“铺摊子”中必不可少的土建和设备安装费用上。目前,几千万元的投资就可以兴建一个混凝土搅拌站,行业内外普遍认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投资、技术门槛低,然而实际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并不是低投资、低技术产品的代名词。综观当今发达国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投资和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都远远高于它的前端产品——水泥。即使在我国,在十几年前,当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投资主要是水泥桥梁构件、轨枕和电杆生产项目,产品质量标准高,技术装备水平高,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比重高于同时期水泥制造业(见图8)。2003年以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品混凝土和低端一般化水泥制品项目上,投资中技术装备含量降低;2005年以后,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比重多数年份低于同时期的水泥制造业(见图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目前这种不正常现象亟待扭转改变。
严厉的质量监管
是根治市场乱象的切入点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相向而行,离不开建筑业的现代化。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目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反映的是产品质量的巨大差距,是伪劣产品的存在。对于使用在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和预制构件,埋入地下的混凝土桩、混凝土管,其产品质量问题的后果令人不堪设想,令人不寒而栗。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亟待在建材产业中率先实现信息化,亟待建立产品质量数据信息库,亟待与建筑行业联手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伪劣产品严重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以严厉手段加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品质量监管,是根治当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乱象的切入点。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我们应该正视建材和水泥工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继续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
产业企业组织结构
集中与分散并存
图9 2013年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是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主要企业组成部分。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集中与分散并存。2014年,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平均资产规模1亿元,平均销售额1.2亿元。据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4408家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平均年产量33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混凝土年产量在30万立方米以上工业企业有1562家,年产量10.7亿立方米,占全国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总产量的72.4%;年产量30万立方米以下工业企业有2846家,年产量4.1亿立方米,占27.6%。在商品混凝土年产量30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年产10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有206家,年产量3.9亿立方米,占26.5%;年产量30万~100万立方米工业企业有1356家,年产量6.8亿立方米,占45.9%(见图9)。近千家企业商品混凝土年产量不足10万立方米,产量仅占商品混凝土总量的4.2%。
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的分布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90%以上的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和产量集中在200多个省会城市和省(自治区)辖市。东部地区工业生产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占全国商品混凝土总量的50%。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其他省区省会和主要城市工业生产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占全国商品混凝土总量的74%。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水泥产地和消费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混凝土生产工厂化、商品化程度高,工业生产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占全国商品混凝土总量的33%。
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平均年产量33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家年产20万吨小型水泥企业的水泥供应量。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集中与分散并存,总体规模偏小,突出反映了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特征,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与建筑业发展水平有关。我国建筑业施工企业近8万家,年平均施工产值不过2亿元左右。解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企业组织结构集中与分散并存症结,根治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品质量和市场价格乱象的有效办法是推进企业集团化。在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中,从原建筑企业转为工业生产企业数量约1000家,商品混凝土产量约占总量的1/3。
近年来,大水泥企业集团向水泥工业上下游发展,水泥企业生产商品混凝土,也是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大水泥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和有商品混凝土生产的水泥企业约有500多家,商品混凝土产量约占总量的1/7。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是水泥产业向建筑业工厂化生产的延伸,大型水泥生产企业集团、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所属的混凝土搅拌站或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在集团内部与产业上游的水泥生产,或与产业下游施工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生产效率远远高于非集团化企业。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团都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延伸拓展,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趋势。
新型工业化
需要创新驱动
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实现利润总额预计580亿元。与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收入13%左右的增长率相比,利润总额仅增长10%左右,比2013年利润增长率回落约10个百分点。2014年,虽然电力和人工成本上升,而水泥和混凝土年平均价格基本与2013年持平,柴油价格大幅度下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困扰行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图10 2000年以来历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年末应收账款
图11 2000年以来历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比较
2014年年末,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预计超过2200亿元(见图10),比2013年年末增加16%。2005~2011年,随着商品混凝土工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销售收入的迅猛增加使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相对减少,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稳步提高(见图11)。而2011年以后,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应收账款持续大幅度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滑(见图10和图11)。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7年以后再次跌破5次,只有4.7次。不足5次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意味着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企业1万多亿元的年销售货款,其中1/5被施工单位常年拖欠。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全部应收账款的45%,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与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相近,而应收账款额却是水泥制造业的2.7倍(见图10)。
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顽疾,在国民经济下行时期尤为突出,综合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不成熟和市场法律规范秩序的不完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占用设备供货和施工方资金常年在8%左右,而在经济下行、银行贷款紧缩时,则要达到10%~13%。2014年年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方拖欠的各项款项达5万亿元,其中拖欠工程款2.4万亿元,拖欠工程款金额比2013年增加21%。固定资产投资方拖欠工程施工方,施工方拖欠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生产企业和水泥生产企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拖欠水泥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三角债”。在建材工业的全部应收账款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水泥生产企业应收账款占60%以上,严重影响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水泥和建材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固然与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有关,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长期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有关,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组织形态集中与分散并存、集团化程度不高,在与建筑业的产业链接中处于弱势地位,也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的行业内部原因。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是影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延伸过程中,由于产品中间投入的逐渐增大,从产业链前端到产业链后端,产品产出率和利润率递次衰减是普遍规律。而对比建材工业中加工玻璃对平板玻璃产业的延伸,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对玻璃纤维产业的延伸,同样属于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延伸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利润率却低于加工玻璃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行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
图12 2000年以来历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
如前所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销售额已经超过水泥行业,而行业固定资产只有水泥行业的1/3(见图1和图4)。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原本应该是一个“快水快流”的产业,而就是长期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资金投入产出效果难以提高。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与水泥制造业相当,而用于垫付应收账款的流动资金占用,水泥企业一年可以周转11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不足5次(见图11)。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长期以来持续在每年5次上下徘徊,一直是建材工业中应收账款周转最缓慢的行业。长期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流动资金占用,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背上沉重的资金负担。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3.9%,水泥企业为59.3%,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为60.3%,远远高于建材其他产业。高额负债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必须支付高额利息费用,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年财务费用支出预计超过100亿元。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利润微薄,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利润率在2010年以后有所提高也只不过6%左右,2014年下滑到5.7%(见图12),低于建材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2014年,水泥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获利8元,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获利5.7元。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原本微薄的利润,每百元销售收入中还需支付1元的财务利息费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高额应收账款和流动资金占用,反映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经营环境的无序。市场竞争的无序和低资金回报率,使水泥资本在进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时踌躇不定,严重阻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的集团化和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
运行质量有待提高
一般说来,产业链后端产品,产品产出率和利润率低于前端基础产品。但在后工业化阶段,新产品往往出现在产业链后端。技术领先企业,往往可以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凭借技术垄断维持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利润。这一规律一再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所证明。而在建材的加工玻璃产业中,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器(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国际知名玻璃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投入研究开发,近几年在我国国内市场凭借其技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在建材行业中,平板玻璃工业向加工玻璃产业链的延伸早于水泥工业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延伸,“十一五”时期技术玻璃业销售额已经超过平板玻璃业。而最近几年,我国技术玻璃业发展遭遇技术瓶颈,低档一般化产品充斥市场,行业盈利能力弱,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还处在外延扩张“铺摊子”初级阶段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该未雨绸缪,将研究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作为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先行抓手。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即将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传统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发展也将饱和。任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都有一个技术积累过程,企业先行投入和研发,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保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提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编辑:何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