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地将化解产能过剩的主动权交给市场

北京商报 · 2014-12-11 09:43

  近两年,中小型钢铁、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企业关停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中大型企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事实上,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过剩产能不断涌出,在业内人士眼中,过剩产能将随经济阵痛期一起长期存在,过剩产能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痛苦的过剩产能淘汰期过后,迎来的肯定是更加健康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更多过剩产能将自动“出局”

  “钢铁行业利润最低的时候每吨只有0.43元,有人开玩笑说还不如卖一个雪糕。”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一句看似玩笑的大实话正反映了近几年我国不少工业行业面临的残酷现实。2013年,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五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1%-75%,显著低于欧美国家79%-83%的平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了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

  以2010年为分水岭,此前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首富总被传统工业企业负责人占据,比如2008年度的首富就是被称为“铝业大亨”的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而在2010年后,头名的位置中出现了更多其他行业领军人物的身影,如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百度CEO李彦宏等,尤其是今年极有可能竞争首富席位的是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剧烈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3%,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在这项数据的背后,是今年产能过剩行业大都过剩至少30%、绝大多数企业不盈利甚至继续亏损的现状。钢铁等行业中的很多企业在需求萎缩且转型困难之时,不得不将大量产品低价向欧洲市场倾销。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一届政府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去自觉消化那些过剩产能。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曾表示,一些小城市加大了房产推销力度,甚至动用政府力量推销,这足以说明政府在大力卖地时并没有考虑到消费能力,这样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是泡沫风险,而是产能过剩,与政府为了推动GDP上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没有什么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靠政府大规模刺激投资消费帮助减轻一些生产压力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地方自行进行的政策调整也非常有限,在本地消费需求规模已经不大的现实下,企业只能靠自己。”一位房企负责人表示。

  微刺激取代行政干预

  之所以今年产能过剩行业对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感受如此明显,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向“微刺激”,更多地将化解产能过剩的主动权交给市场。

  国家对于产能过剩的调控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在业内看来,大多数以行政手段进行的调控,包括严格项目审批、先进与落后产能相互置换等,看似保持着不小的力度,但却始终给人以“使错了劲”的感觉,其中尤以“4万亿计划”最为典型。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坦言,2008年以后,世界经济都处于向下的行情中,作为世界工厂,我国钢铁等行业的形势也出现逆转。在此情况下,政府并未针对需求不足导致的产量过剩做出决策,而是生硬地通过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一边淘汰产能,一边却增加新的投资,最终导致过剩局面日趋严重。

  一家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告记者,在4万亿计划出台前,企业原本已经准备调整结构,淘汰低端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但4万亿计划出台后,低端的螺纹钢、建筑钢成为最畅销的产品,订单忙得生产不过来。由于低端产品的生产力不够,本来都要淘汰的生产线反而扩建产能,到最后却全都沦为了过剩产能。

  从新一届政府就任起,那只干预市场的“手”在逐渐放手。今年,国家发改委在上一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实施不到一年之际就公布了修订后的新目录,取消下放了38项核准权限,其中,钢铁、有色、水泥、化肥等众多产能过剩“大户”也在目录之列。专家表示,从以往经验来看,审批比较集中的行业往往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在审批制度的改革或者审批权限下放后,市场“无形的手”自然会调整产量,再使其慢慢地回归到相对理想的状态。

  此外,被称为本年度重点热词之一的“微刺激”,也从另一个方向显示出政府让位市场消化过剩产能的信号。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领导人已多次在国内外表态不会出台强刺激政策,包括铁路、基建、棚改投资等常规性的微刺激政策接连加码却仍然没有再现政府对市场强力的干预。

  在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云昌看来,即使9月底引发市场震动的央行放松房贷政策,也属于微刺激的范畴。“新政不是鼓励随便买房子、鼓励银行无节制地放贷,而是附加了还清首套贷款等条件,可见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然是微刺激。”接下来,央行的降息政策让业内产生了过剩产能淘汰速度是否会明显减缓的担忧,但陈及表示,通过降息来降低融通资金成本是经济下行阶段世界通行做法,即使央行不降息,目前阶段其他银行也会在授权范围内去调整利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的作用并非缓和过剩产能淘汰的手段,而我国长期过剩的产能也不是靠一次降息就能被救治的。

  衍生问题需更长消化期

  早在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时,就有不少专家预测,预计我国经济调整阵痛期或长于预期,淘汰过剩产能也将成为一场“持久战”,可能不会在明年内完成。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发布《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其中有关产能过剩的数据引起较大关注。《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视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中,“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占到41.4%之多,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值。而且这一预期还将继续延续,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设备利用率情况也不乐观。预计2015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43.8%,75%-90%的占36.9%,90%以上的占19.3%。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预计2015年平均设备利用率在70%左右,属于各行业的低位。

  “整体来看,全球PMI下滑,虽然美国经济战略对加速下行有遏制作用,但也不能全面拉动全球经济从颓势转变为扩张,下行趋势依然不减。”陈及表示,而中国也与之相似,国内投资和国外需求坍塌导致的国内需求、大宗商品的价格等纷纷下降,以前像火箭一样上涨的铁矿石等产品价格全面回调,进一步恶化了过剩产能行业的生产环境,最乐观的估计,国内过剩产能问题也至少要两三年才能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淘汰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政府不能无为而治。据人社部调查,化解产能过剩,部分地区和企业职工就业任务将非常繁重。以矛盾最突出的河北省为例,按照计划,河北省到2017年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3000万吨标准重量箱玻璃,钢铁压产任务占全国的75%,所涉及的54.7万职工则分别为钢铁42.6万人、水泥6.5万人、平板玻璃5.6万人。对此,李新创表示,钢铁等传统行业,一方面对GDP贡献大、承载就业多,另一方面转产成本高。国家应尽快制定系统的产能退出机制,对由于转型升级而带来的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兜底,并由财政对退出产能集中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持,妥善处理好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