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辜成允:为了提升“辜”的附加价值

中国企业家 · 2014-12-04 10:08

  导语:他的父亲是已故前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他的祖父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辜鸿铭,他是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成允,台泥正在经历“辜成允时代”。

  在台湾“九合一”大选落幕当天,辜成允在北京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独家访问,谈如何看待台湾当前局势以及政商关系,“名人之后”对子女的教育之道。

  记者:你如何看待当前局势?

  辜成允:关于台湾大选,我们身在其中,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体现了台湾民主的可爱。当人民对政府施政有意见时,可以用选票的方式表达,这是很明确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时代潮流,年轻人对未来怀有不定的情绪,会用选票的形式表达,这是一种正常情况。

  第二,选举没有对台湾政局造成太大影响,一般来讲,股市是最敏感的,今天的股市相对平稳,没有太大变化。总体看来,对台湾经济没有太大影响。

  这次的“九合一”大选是一个地方性选举,并没有改变台湾整个大环境的布局,也不会影响台湾和大陆的互动和交流。

辜成允

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资料图

  记者:如何看待政商关系?

辜成允政商关系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滥用。

  政治是全民的事,经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政府的施政本身没有办法贴近商业活动,决策也无法符合经济发展的必要。一定的政商互动,能够促进政府了解工商企业界的期盼,了解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和希望政府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这些,政府的政策是自己想的,工商企业界没有渠道表达看法,是很有问题的。不能滥用,也就是不能靠政商关系,使某些人得到特别的机会和权力,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公平。

 记者:讲一个政商结合的良性案例。

  辜成允:我现任台湾工业总会副理事长(简称工总)。工总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团体,包含157个不同的行业协会,劳动人口超过台湾的三分之一,GDP也超过三分之一。工总每年都会收集意见,对台湾发展面临的问题做整理,做成一个白皮书,由理事长到总统府面呈马英九,马英九会指派相关部会给与回应,这就是良性的政商关系。

  记者:在大陆,有无你心目中良好的政商关系案例?

  辜成允: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水泥行业为例,大陆水泥协会扮演了很好的角色。每一次政府的政策出台之前和之后,都会咨询重要的水泥公司和水泥协会,水泥协会也会和台泥等成员询问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台泥会参加水泥协会的圆桌会议和峰会,对行业发展提出意见,由协会呈交政府。

  记者:台泥此前收购了两家水泥厂,近期有无其他收购计划?

  辜成允:台泥一直在朝一亿吨目标前进,已达到7000多万吨。在整体收购的策略上,如果能够找到优良企业会考虑收购。

  记者: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看法?

  辜成允:自2008年38号文出来后,新的水泥项目已经不批了。但是,在建项目还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在此过程中,我认为大陆水泥刚性需求不会因为产能过剩一下子消失。大陆水泥需求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发展,主要是政府基建和房地产发展,还有农村建设。未来,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强劲的需求,刚性需求还会持续八到十年。如何调整产能过剩是关键,落后产能急需加速淘汰,用联合重组的方式,增加产能集中度,之后自发性的将效益差的产线做出有序调整。更重视良性竞争,包括质量和服务的竞争。

  记者:世界产业变局很大,你作为传统产业的人会不会动心?

  辜成允:重要的是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做,就做最好。我对房地产或者互联网不在行,如果做得话,会打乱脚步。但是除了水泥,我们可以把环保做得更好。台泥正在横向延伸水泥价值链,加入环保的概念。因此,并不是传统产业就没有机会了,环保就是传统产业衍生的新业务。

  目前,台泥在贵州做了一个垃圾焚烧和水泥承接的业务,是在水泥厂增加服务项目。新业务在水泥业务中的占比不固定,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多少附加价值。此外,我们希望把水泥厂污染的负面形象做正向提升。

  记者:价值链延伸过程中,是否面临分头监管问题?台湾和大陆有无差别?

 辜成允:台泥的总管理处针对每个行业给与监管,只有销售和工艺是每个企业独立的,整体的协调和管理是统一的。在台湾,环保在理念上容易被接受,但台湾强制性比较强。大陆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环境意识比较强,在大陆的发展会更快。

  记者:是否怀揣一份责任,改变水泥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辜成允:是的,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水泥业也可以变成环保产业。

  在台湾,水泥厂消化很多工业废气和垃圾,也协助地区处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台泥的理念是永续经营,一个地球。水泥厂要在生产上环保,降低资源浪费。然后把水泥当做平台串接其他产业,垃圾焚化是举措之一。台泥还在做碳捕获技术,希望能够创造环保价值链。

  记者:做“名人之后”,有无压力?

  辜成允:如果做得很烂,愧对家族姓氏。但是,我的1天是24小时,1小时也是60分钟,和你是一样的。

  我在40岁之前很讨厌别人知道我是谁,别人看到的更多是我家族和我父亲是谁,看不见我。40岁之后,我让人看到了我的附加价值,而不只是我姓辜或者我是我父亲的儿子。父辈的教育是,一定要对自己的姓氏有附加价值。我的姓氏,是家族的,和我无关,人要对自己负责。

  记者:你的40岁,发生了什么?

  辜成允:40岁那年,我是公司副总经理,负责规划了一些公司业务发展,创立了几个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公司,很成功。这个成功和家族本身不无关系,但是个人贡献有一定分量。对我来讲,40岁是一个分水岭。

  记者:你对子女的教育和父辈对你的教育一样吗?

  辜成允:在我看来,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中国人儒教的思想,这是我家一贯的教育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父母希望回到家族企业,做接班人;而我的子女,如果有兴趣和能力接班,我会给他机会,如果没有,就让他去做有兴趣的事情。

 记者:你和兄弟姐妹来往很多吗?

  辜成允:很多啊,我们是一个紧密的家族,互动频繁,除了家族聚会,经常互通有无。我认为家族是避风港,兄弟姐妹可以互相支持,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有五个兄弟姐妹,大哥已经去世十多年;大姐对文化产业很有兴趣,从事两岸京剧交流工作;二姐全身投入社会福利,做慈善事业;小妹以前是家庭主妇,最近在经营一家旅馆。我们兄弟姐妹每周都会聚会。

  记者:如果你是一位20岁年轻人,还会选择水泥行业吗?

辜成允我依然对我所做的事情兴趣很高。在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牺牲了太多环境,如果不做点什么,趋势是很悲观的。台泥除了提供建材,还应该把产业获得的利润投入到环境问题中。对于纯环保项目,我也有兴趣。中国人讲,天生我材必有用。做什么不重要,一定要有用。

编辑:袁燕萍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