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国建筑怎么了

瞭望 祁嘉华 · 2014-11-24 17:14

  提出“中国建筑怎么了”的问题,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针对下列一些怪象:

  一是短命。2007年,具有国际标准、四季常绿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被拆除,前后才使用了18年;2013年,曾经被称为“天下第一景观”的秦阿房宫遗址公园被拆除,也只存在了13年;2010年,为纪念新世纪到来而建成的海南“千年塔”被拆除,寿命仅有9年,成为典型的短命塔。这些都曾经是名噪一时的重点工程。至于那些没有什么影响力的短命建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

  二是“山寨”。广东惠州2011年动工建造的哈施塔特小镇,几乎是奥地利哈施塔特小镇的复制品;2011年开盘的杭州天都城小区,完全仿照巴黎而建,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铁塔一应俱全;在湖北的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校园内,不仅有按金字塔、凯旋门仿造的建筑,校园里的标志建筑竟然是缩小版的“白宫”。这些,不过是近年来建筑界劲吹“山寨”风的几个缩影。

  与其他产品一样,建筑也有使用寿命。我国的建筑规范中对民用和公共建筑的使用寿命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达到使用寿命便被拆除,说明这些建筑存在着先天或者后天的不足,只能提前结束,与通常所说的“夭折”并无二致。我们也不反对向西方建筑学习,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历来的气魄,也是我们达到国际水平的必经之路。但是,临摹仿照最好限于习作,以此来领悟西方建筑的独到之处与设计之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拥有自己风格的建筑来才是学习的高境界。

  短命建筑除了会造成巨额的浪费,建筑垃圾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污染更是百年都难以恢复。“山寨”建筑不仅反映出设计建造和使用单位的幼稚,对所在地区的建筑设计水平也是一种讽刺。前者损失的是经济,后者损失的是尊严,两者都是害大于利的事情。

  现在的问题是,制造这些“损失”的当事人难道不懂得这些道理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作为制造者,他们肯定会有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也更能引出一些根源性的东西。比如,2011年2月,云南一个名为“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的项目落成,一度被称为“边境明珠”,但3年之后又开始动工拆除。据报道,建设这个项目的投资为2.7亿元,拆迁的花费竟达3亿元。所在县给出的理由是,“没有想到,上面(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会如此之快。”其实,当初决定上马这个项目时也“经过政府特批”。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实,道出了一些工程所以“短命”,与领导意图多变之间的关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负责人,在解释校园内诸多“山寨”建筑时给出的理由是“建设国际化大学”。乍听起来也言之凿凿,稍加推敲却有缺乏常识之嫌。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是靠“山寨”被国际认可的;更何况,“山寨”意味抄袭,出现在哪个领域都不光彩,尤其是校园里。

  当下的建筑界,长官意志确实起着很大作用。建设什么,怎样建设,规划设计者往往起不了决定作用。此谓之无奈。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建筑界整体上处于浮躁状态,追求利益带来了设计和建设的高速度,难免出现随意抄袭、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标志性建筑的奇异古怪,“山寨”建筑的层出不穷,都是这种状态的形象体现。没有积攒起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设计实力,成长中的建筑界难免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此谓之必然。

  说到这儿,不由得想到了美国的一件事。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两年施工的凯悦饭店投入使用,人们被这座建筑的豪华与现代所吸引,以能到这里消费而自豪。但不久,这里竟发生了正厅西侧两座通道坍塌的惨剧,造成了300多人的伤亡,成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建筑物惨案”。在这件事情中,当地政府只做了一件事情:追查事故原因,吊销了工程师的从业资格。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比较:首先,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建筑工程,以保证政府和建筑商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其次,建筑的命运掌握在工程师手里,设计施工完全可以按照专业的套路走,一旦出了问题也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再次,没有铁饭碗,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决定于所承担工程的质量情况,这样的机制有助于养成工程技术人员的担当精神。

  这样看来,“短命”和“山寨”所以在建筑界大行其道,与管理建筑的机制有关,更与建筑界自身素质不高有关。不管是形象工程还是面子工程,都将建筑变成了应时应景的东西,从决策到设计施工都不可能立足高远;不管是媚洋求怪,还是移花接木,都没有把建筑的文化意义当回事。构建对建筑活动的评估机制,由专业人员监督审查建筑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于抑制政府干预,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改变建筑乱象,应该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