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印发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证券时报网 · 2014-11-05 11:19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见附件)。规划提出,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全面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

  规划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全面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生产过程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实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项目。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农业适应技术标准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占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的50%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

  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措施来讲,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碳行业过快增长。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扩张,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制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高碳行业通过区域有序转移、集群发展、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争取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0年达到52%以上。

 二要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化石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利用,优化煤炭利用方式,制定煤炭消费区域差别化政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继续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利用量达到3600亿立方米。 有序发展水电。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2020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5亿千瓦,年发电量1.2万亿千瓦时。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提升核电厂安全水平,稳步有序推进核电建设。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大力开发风电。加快建设“三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内陆中小型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加强各类并网配套工程建设。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

  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建设一批“万千瓦级”大型光伏电站。开展以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和微网系统示范建设,加快实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扩大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应用领域,支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示范。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

  发展生物质能。优先建设生物质多联产项目,加快发展沼气发电,推动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实现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加快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物质供气。2020年全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44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1300亿立方米。

  推动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地热、海洋能等开发利用水平。建设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鼓励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温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示范。建设一批潮汐能、潮流能示范电站,结合海岛用能需求,建设海洋能与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多能互补独立示范电站。

  第三,加强能源节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政策导向,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制定和完善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重点推进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节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商业和民用、农业和农村以及公共机构节能。实施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大节能工程。继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目录。[Page]

  第四,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增加森林碳汇、农田、草原和湿地碳汇。

  第五,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实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在电力行业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到2015年大型发电企业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650克/千瓦时。年全国火电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3%左右。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推广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技术、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技术、利用二氧化碳驱油等技术。禁止新开发二氧化碳气田,逐步关停现有气井。煤炭行业要加快采用高效采掘、运输、洗选工艺和设备,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驱煤层气技术。

  钢铁工业严格控制产能规模,推动产品升级,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焦炉煤调湿烧结余热发电、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工艺,建设循环型钢铁工厂。2020年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稳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

  建材工业。优化品种结构,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水泥行业要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矿等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发展散装灰泥、高等级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玻璃行业要加快开发低辐射玻璃、光伏发电用太阳能玻璃等新型低碳产品,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熔窑富氧燃烧、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陶瓷行业加快发展薄形化、减量化、节水型产品,研究推广干法制粉等工艺技术,加快高效节能窑炉、耐火材料和新型燃料的开发利用。2020年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基本稳定在“十二五”末的水平。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合成氨行业要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1.63% 资金 研报]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乙烯行业要优化原料结构,重点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等新技术。电石行业要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重点推广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低碳技术。己二酸、硝酸和含氢氯氟烃行业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控排技术显著减少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的排放。加大氢氟碳化物替代技术和替代品的研发投入,鼓励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气和回收六氟化硫。

  有色工业。电解铝行业要推广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新型导流结构、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等先进低碳工艺。铜熔炼行业要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铅熔炼行业要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它氧气直接炼铅技术,锌冶炼行业要发展新型湿法工艺,镁冶炼行业要积极推广新型竖窑煅烧技术。

  轻纺工业。造纸工业要推进林纸一体化,加大废纸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合理使用非木纤维。食品、医药等行业要加快生物酶催化和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广。纺织工业要优化工艺路线,加强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及设备应用。

  第六,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组团和功能布局,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城市远距离交通出行需求。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要探索进行碳排放评估。

  第七,控制交通领域排放。合理配置城市交通资源。逐步建立特大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调控机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等设施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积极推广天然气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2020年,大中城市公交出行分担比率达到30%。重点推进公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研究建立新车碳排放标准,提高燃油经济性,加快淘汰老旧车辆,鼓励发展低排放车辆。2020年,单位客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单位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

  完善铁路运输网络,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提高电力机车承担铁路客货运输工作量比重,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行铁路节能调度。积极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加快淘汰老旧机车,发展节能低碳机车、动车组。加强车站等设施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2020年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5%。

  促进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完善老旧船舶强制报废制度。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替代能源技术和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研发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及新能源利用,积极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强港口、码头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2020年,单位客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

  完善空中交通网络,优化机队结构。积极推动航空生物燃料使用,加快应用节油技术和措施。加强机场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2020年,民用航空单位客货运周转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1%左右。

 第八,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第九,倡导低碳生活。抑制不合理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加快建设高效快捷的低碳产品物流体系,拓宽低碳产品销售渠道,设立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和低碳产品超市,建立节能、低碳产品信息发布和查询平台。

附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编辑:周梦莹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