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融合优化 做引领行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宋志平 · 2014-11-04 13:32

  今年以来,在建材联合会的帮助指导下,在各位企业同行们共同努力下,中国建材行业攻坚克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行业下行压力和困难依然不小,亟需汇聚全行业的智慧。

  一、适应“新常态”要靠全面创新、奋发有为

  当前建材行业面临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造成的行业需求不足。二是中国式过剩。主要有四个特点:行业集中度过低,技术和装备同质化,投资主要靠贷款,地方政府是主要推手。三是环保压力。建材行业是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一定负荷的行业,环保压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增加。

  尽快适应“新常态”,迈入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

  一要全面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要抓住机遇,强化智能化和绿色科技创新。除此之外,有两个趋势需要抓住。首先是要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化转型。再者是绿色低碳发展。三要探索新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延伸转型。一方面是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另一方面是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四要推动机制创新。

 二、中国建材集团改革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稳居全球建材企业第二位,带动了建材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建材集团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始终走在深化改革前列。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停顿。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调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继续做精做细水泥业务。二是继续做优做实玻璃业务。三是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材料业务。四是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开展跨界经营方面步伐加快。过去几年,中国建材集团自觉承担大企业责任,内强素质、外塑环境,在企业深化改革、行业整合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依法行政力度,继续严禁新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水泥高标化进程。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要靠行业企业转型和自律,还需要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控制,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基础。联合会在化解过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各地奔走呼号,建议继续呼吁各级政府严禁新建项目。同时,建议各地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发[2013]41 号文件要求履行主体职责,认真清理已建成的违规生产线,并公布在建生产线情况,逐一提出处理与追究责任的处置意见,警示观望者,遏制盲目违规在建行为。

  现有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和政策大多以工艺、规模及产品来划分,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为此,建议联合会组织研究提高和确定新的淘汰标准,推动全面淘汰各类32.5 标号的水泥,使我国水泥业高标号化迈上一个新水平。对于产品质量不达标的,能耗、排放达不到国家新制订标准的,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生产线,都应列入新一轮淘汰范围。此外,建议呼吁采取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环保不达标处罚政策,实行优胜劣汰。

  (二)继续支持企业联合,扩大资本融合

  希望联合会能在今后的行业联合重组、整合优化方面继续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进一步通过资本的纽带把企业融合起来。要想与更加强大的国际竞争者竞争,我们需要更快的整合速度。推动大企业整合,除了企业之间要有相同的意愿和勇气,更需要政府、舆论和全社会的支持。我国的政策法规也应该依据不同阶段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体现灵活性,促进我国水泥行业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稳定市场和提升竞争力。

  (三)加强战略协作,倡导市场竞合机制

  要积极推动行业中进行“发展理性化、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市场健康化”等市场竞合的四化工作,让市场真正实现从恶性竞争到市场竞合,再到共同建设推广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面的市场环境,推进企业与行业的整合优化。要积极发挥“C12+3峰会”起到的促进作用,做好水泥市场整合的细化工作,这对于引领行业市场健康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四)坚持实施错峰生产,促进节能减排

  为缓解环境压力实施错峰生产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在北方冬季取暖供热高峰和南方梅雨大雾季节,实施错峰生产、错峰减排、错峰节能,这符合公众利益,也会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同时,实施错峰生产也是治理产能过剩、维护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可以让企业维持一个合理的产能利用率,满足以销定产的市场需求。错峰生产可以实现减产不减员、减少社会压力,还能够减少环境负荷,对北方雾霾天气等的综合治理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7: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