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宋志平的选择

董事会 · 2014-10-14 13:38

  在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会议上,经常是三类人坐在一起:身家上亿的民企老板,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传统国企干部,虽然都是企业高管,但这三类人的收入却相差悬殊:民企老板有股权收益,职业经理人拿市场化薪水,传统国企干部拿体制内的薪水。这无疑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怪现象”。集团董事长宋志平,197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建材集团工作,三十年来,个人命运与国有企业共起伏,没有行政级别,拿着体制内的薪酬。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破除国企薪酬的这一“怪现象”,甚至可能改变高管们的命运。宋志平认可《董事会》的这个判断,强调混合所有制企业高管市场化、不能搞双轨制。作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探路先锋、外人眼中改革的爱好者,宋志平如何理解这种即将到来的“命运大转折”,自己又将如何应对这种转折,其间他作为改革派又有着怎样的理想情怀?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高管待遇不搞双轨制

  《董事会》:在我们看来,混合所有制的外表是股权问题,深层次的是公司治理的市场化及由此带来的高管转变,告别传统体制机制、亦官亦商,转向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对目前的国企高管来说无疑是个命运大转折。

  宋志平:我觉得是。一个信号是现在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理解这个问题,要从根子上看混合所有制到底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三足鼎立的。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经济只是一个股东而已,与其它股东其实是一样的、平等的身份,在混合制企业工作的这些高管也不再是传统的干部了,要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不再比照国有企业去做。那些在国有企业的,按国有企业的干部待遇。当然,混合所有制企业也会有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董事会》:有人认为,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在高管层面搞双轨制,比如董事长有行政级别,经理层市场化。

  宋志平: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要搞双轨制,要一步到位市场化。

  《董事会》: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等原因,国企高管普遍不被认为是企业家。你曾经说自己是企业家。混合所有制带来的一大改变,有没有可能是国企造就企业家的机会?

  宋志平:企业家是个外来词,原义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经过个人奋斗,最后做大做强企业,拥有大量财富,像李嘉诚、马云。对职业经理人、国有企业高管来说,企业不是你创建的,个人没多少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企业家,所以以前总讲国企没有企业家。我可能更加宽泛地来看这个问题。比如,曾经的福特汽车、克莱斯勒总裁亚科卡,是职业经理人,成为全球认可的企业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在企业有所建树,不管你所创造的巨大的财富是为国家还是为企业为他人,就应该是企业家。

  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我从技术员做起,这么多年,艰辛很多,硬仗也打了很多,带着大家走到今天,其实也是按照企业与市场的做法去做的,如果说我不是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干部,这不准确。我认为我做了一个企业家的工作,而非政府官员的工作,当然我可能属于国有企业在市场摔打出来的企业家。

  未来国有经济以企业实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益保障类的依靠国有企业实现,竞争类的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股权实现,进行这一分类之后,包括“是不是企业家”在内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今后,从事公益等事业的这些真正的国有企业,其领导人按照国家指令做事,是国家公职人员,不存在企业家的问题。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只要是能创新、有建树,其职业经理人也可以称为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现有的国企领导人必须做出选择。

  可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确为国企领导自身发生重大改变、为企业家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重要的机遇。

  《董事会》:发展混合所有制,对国企高管来说还有一个可能的重大转折,就是实现持股,这是关键动力之一。你也提到要提高企业家改革的积极性。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曾说,“核心管理层有效持股对企业改制后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有效持股,就是如果把企业搞砸了,自己就会跟着倾家荡产。管理层的利益和改制后的企业的利益一定要绑在一起。”一些地方国企在发展混合所有制时实施了大力度高管持股。中国建材搞混合所有制,在高管持股方面会有怎么样的考虑?

  宋志平:持股是动力,我是赞成的。在二级单位,我们有一定的发言权与自由度,我们希望在二级单位推行高管持股;在生产经营企业层面,会发展股东型管理层持股,形成3-5家员工持股公司。但我们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推进。总体来讲,改革是温和、理智、渐进的,是一步一步地推。作为央企领导人,不能有那种一夜之间就怎么样的非分之想,那样去理解改革的话可能会四处碰壁。我们只能说按照正确的方向、循序渐进地去改革,能够往前走就会很高兴。

 二选一人各有志

  《董事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给目前的高管带来的选择是,或者继续呆在国企,或者转向混合所有制企业,两种选择可能差别很大。

  宋志平:现在来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公益保障类投资,由于这些企业是非竞争的,收入可能没有那么高,但工作与收入相对稳定,退休后有稳定的待遇,有些人希望稳定。而像混合所有制,参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在企业做得好的收入高,做得差收入就低,所以混合所有制并不意味着收入就高,做得差低于国有企业的收入是可能发生的,而且职业没有那么大的稳定性,要流动。有些人喜欢竞争、挑战,就去混合所有制企业。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重要意义,不是说国有企业就不好。选择在国有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很难简单的说哪个更好,只能说人各有志。

  《董事会》:选择人各有志。你更愿意做哪种选择?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的这次混合所有制试点,按国资委的要求目前只在二级以下公司做。两种情况都可能有,一是母公司不做混合所有制,在二级公司做,至于集团母公司层面可能转变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国有企业;也可能母公司层面就做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子公司。到底哪种,现在还没有确定。

  如果是第一种,我现在已经58岁了,那我就站好最好一班岗,按照国有企业的要求把事情做好,为国有资本创造更大的收益。如果集团被“混合”了,那我们就是混合所有制里的人了,我觉得大家也愿意进入市场,因为这么多年大家一直也是在市场里面。在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二者说不上哪个更好。

  以我现在的情况与能力来看,我可能做国有投资公司更适合一些。所以,让我自己来选的话,我可能会选做投资公司,因为这些年来,我的精力基本上都花在战略、投资上的,而不是简单地在市场上拼杀。依我现在的经验和能力,把国家交给的资本投资运作好,为国有资本创造更大的效益,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董事会》:身为先行者,关于混合所有制,你最想对国企领导说的是?

  宋志平: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发展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深化经济改革的举措。企业和企业家是改革的动力。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应积极投身到当前的改革中,做改革的促进派,应具有首创精神、勇于担当、善谋善为。

 改革要有献身精神

  《董事会》:作为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探索者,可能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个人风险、牺牲?

  宋志平:改革总是要有人去试的,改革肯定不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改革者像打仗冲锋的战士,勇往直前而不能左顾右盼。我觉得我个人也是这样,身在其中,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改革大的方向、目标很清晰的,就是市场化。至于你自己能够得到多少、什么时候可以得到、究竟能不能得到等等这些东西,不是由你自己可以想象的,而可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自然实现的。大家说我是一个改革的爱好者,但是我说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天底下没有人喜欢做复杂的事情。但是,改革又绕不过去,事情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试、去做,总需要担当、责任与牺牲,改革要付出成本,而承担这些成本的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大家、整个社会——改革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我们很难保证每一步做得都对,可能要面对一些失误,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往前走一步。做企业这么多年,我与下属开会,常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说东说西的,在做重要决策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有这样的过程。大家都说完了,我就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还得向前走一步呢?往前走一步,我们的企业就在前进,如果都在这里议论纷纷、不向前走,那我们就是在向后退,所以说改革要有这种向前走一步的状态。

  改革本身是发展生产力的,大家都会受益,这是普遍的,不可能说我们只有牺牲,一点不受益,我不是这样苦行僧的方式看待改革。另外,改革的果实,不会说是每个人都公平的分配,早进的这些人肯定是要多做一些奉献与牺牲的,这也是规律。不能说是因为这样,你就不去改革、不去献身了。

  《董事会》:身在国企,承担不小的风险不断推动改革。有人说你是市场派、改革派,也有人说你是理想主义者。

  宋志平: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我觉得社会总要有一些人为了理想而奋斗,实现了大的理想之后个人的目标才会实现,而不是说没有理想,每天都去实现个人的小小的目标。我给自己今后的定位是,做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一个既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也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企业思想家。

  1994年,我就在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北新建材集团做董事长。20年过去,现在中国建材集团又成为央企混合所有制试点。20年来在国企改革中试来试去,我也从黑发人“试”成了白发人。20年试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不能总是试点。这一次,我希望是最后一次国企改革试点,把问题真正解决好。

  《董事会》:那么,你会带领中国建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上取得成功?

  宋志平:回答是肯定的,一定会在混合所有制方面做出模样来,做成功。我坚信这一点。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3: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