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仓老鼠”缘何大如斗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目前已清查163587名 “吃空饷”者。 “吃空饷”者如此之众,不能不让人产生“官仓老鼠大如斗”的愤慨。
据说“吃空饷”的招数五花八门,诸如 “旷工饷” “病假饷”“冒名饷” “多头饷” “死人饷”,甚至还有什么“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等等,真是匪夷所思。
“吃空饷”造成的黑洞究竟有多大,下列数据可见一斑。据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发布的数据,河北今年已清理5.5万余人,四川清理清退 2.8万余人,河南清理1.5万余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另有公开报道显示,仅河北省今年就追缴回“吃空饷”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 “官仓老鼠” 吞噬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公共财政资金,同时也吞噬了社会公平,败坏了党风,影响了政府形象。
其实, “吃空饷” 现象由来已久。据介绍, 我国曾经一度允许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并保留一段时间的工资待遇, 之后再与其脱钩。 “吃空饷”由此滋生,并在一些利欲熏心者的操纵下渐渐走了模样。 为了打击 “官仓老鼠”, 原国家人事部2006年曾出台 《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并在次年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 当时, 仅四川、 海南、湖南、河南等7个省市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清理行动中, “官仓老鼠”也学会了游击战术, 此伏彼起。 形形色色的 “吃空饷”直至今日屡禁不绝, 凸显人事、财务等方面管理之漏洞。
“官仓老鼠”无非是钻了人事管理制度的空子。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只要有编制就能有 “饷”,以至于“官仓老鼠”可以恣意“食我黍”;“官仓老鼠”也是钻了财务制度的空子。一些用人单位财务不公开不透明,故意隐瞒职工离职、调出、死亡等情况,财务监管不力,也导致“官仓老鼠”的猖獗; “官仓老鼠” 更是钻了法律法规制度的空子。 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吃空饷”行为定性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不明确,进而纵容了“官仓老鼠”的嚣张行为。
要彻底清理 “官仓老鼠”,首先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让职工的奖励、 考核、 竞聘、 解聘制度突破单一的编制管理, 着重建立以业绩、能力为核心的职工录用、奖惩机制, 这样的 “饷” 就不再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和大锅饭。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对人事、 财务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建立并落实编制实名、 财政公开等制度, 从根本上铲除 “吃空饷”的社会环境。 再其次, 把治理“吃空饷”作为打击腐败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和政府反腐工作中,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与追责制度,让 “官仓老鼠”无处遁形。最后, 落实刑法层面上对 “官仓老鼠”的惩治,将“吃空饷”的惩罚纳入刑法适用领域, 引用诈骗罪或贪污罪的法条, 按照数额大小,追究其刑事责任。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清理 “官仓老鼠”, 要有制度设计,要有法律保障,更要有具体行动。
编辑:吴丽娜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