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诸葛培智:明年上半年长三角水泥行情将比较悲观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余乐乐 · 2014-09-23 14:14

  中国水泥研究院报告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全国整体水泥需求乏力的大环境下,作为全国水泥市场风向标的泛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市场需求锐减、库存高位、价格跳水,跌跌不休的区域水泥价格直至八月中旬才得到抑制。

  中国水泥研究院预计,泛长三角地区四季度水泥需求环比增长较为确定,但市场供需关系依赖于区域企业自主停窑限产的力度或政府限电减排等外力作用的程度。市场由于存在种种问题,涨价并非水到渠成。对于四季度泛长三角水泥价格的走势,总体难言乐观。

  上述预测与上海水泥协会会长、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诸葛培智的观点不谋而合。近日,诸葛培智会长在谈及长三角地区水泥行情时对中国水泥网记者表示:“今年四季度长三角地区水泥行情会有微弱反弹,但对明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水泥需求比较悲观。”

诸葛培智会长(右)与中国水泥网副总经理茅海江交流行业热点

  正因华东、长三角、上海地区为中国今后水泥行业风向标,通过上海水泥行业的改革、结构调整等,都能看出华东、长三角地区的水泥发展方向。

  市场格局:四“龙头”分踞 暂未打破当局

  诸葛会长介绍,作为泛长三角地区水泥行业风向标,上海水泥市场的一大特点便是外来水泥占比居多。据了解。上海水泥协会会员单位来自八省一市,大部分集中在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中,华东和长三角地区会员单位占比即达80%,上海本地会员单位则只占20%。在这些会员单位中,水泥企业约有170多家,以海螺水泥南方水泥、金盘(苏南板块的金峰水泥和盘固水泥)、上海建材为主。

  此外,上海市场水泥需求量常年稳定在2500万吨,基本没有大起大落,偶有微小波动。“加之长三角地区水网发达,运输成本低,外来企业自然想来分一杯羹”,诸葛会长进一步解释道。

  当前水泥行业兼并重组风起云涌,3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14号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更是鼓励水泥行业提高集中度,长三角地区的“四分天下”是否会因兼并重组情况而打破当前局面?对于这一疑问,诸葛会长有着自己的见解。

  五到十年前,海螺的发展格调以建新线为主,兼并为辅;南方水泥则以兼并为主,建新线为辅。在如今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海螺已逐渐开始转向以兼并为主。南方水泥的转变则体现在转向内部整合——将此前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细究如何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应收款。

  作为民营企业,金峰水泥和盘固水泥在此前长三角整体水泥市场情况不佳时,考虑过兼并重组。但由于收购事宜未妥,未能成功完成兼并重组。加之随后长三角地区因限电停窑利好水泥效益,两家企业盈利日趋可观,此前兼并重组的念头便一并打消。

  龙头企业间相互没有兼并意向,且各循发展轨迹,综合多方考虑,诸葛会长认为,长三角地区四“龙头”分踞局面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价格行情:明年上半年水泥需求比较悲观

  综观今年前三季长三角地区水泥行情不佳,上半年水泥价格便一路下滑。诸葛会长更表示,今年年初时业内还对今年行情较为乐观,因为2014年上半年的价格水平和利润同比都高于2013年,因此也盼望着今年四季度再有所拔高。但数字细究即可发现,前三季价格曲线一直呈下行态势。

  “今年1月份时42.5级水泥的价格为420元/吨,接着跌至300元/吨。在我看来。300元/吨是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的生命线,低于300元/吨便已接近亏损,因此大家都希望在九月份能够企稳止跌。但目前却已经跌破了300元/吨,在250元/吨左右徘徊。估计四季度会有微弱反弹,不过也就过300元/吨左右,”诸葛会长用具体的数字诠释了这一价格动向。

[Page]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形,他认为主要归结为需求不足和资金不足两大原因:“我做过一个研究,原来的水泥和固定资产投资有一个线性关系,即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多少水泥。以往这一数字的关系为:全国平均一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水泥0.7吨,中西部地区为0.9-1吨,发达地区约为0.5-0.6吨。”

  但近两年来,上述线性关系已经打破:全国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需消耗水泥平均数从0.7跌至0.5吨,其中长三角地区约为0.4吨,中西部地区约为0.6吨左右。至此,已发现水泥和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度减少,因此今后改取另两个数据,即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而主要的需求不足也体现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两方面,两大数据近期都呈下滑状态,需求不足便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或者说一季度行情好是因为2013年的‘翘尾巴因素’,即2013年价格太高,造成今年一季度价格没有回落。而今年四季度行情无显着起色,故而明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的水泥价格不甚乐观。在当前新的行业形势下,限产和节能减排将是改善当前情况的首选举措,”诸葛会长如是建议。

  转型升级:上海水泥行业发展方向多选题

  尽管身为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也有着自己的“软肋”:没有原材料;没有能源;且因长三角地区生产建筑材料的厂家繁多,如何防控污染也是重中之重。正因这些短板和顾虑,建材企业在上海并非优势产业。

  针对上海这一特性,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地水泥行业应向中转、销售方向发展。毕竟长三角水泥厂家众多,上海则得港口运输之便,负责运销即可。对此,诸葛会长认为不失为一个发展思路。但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一两家水泥厂家为城市突发需求“保驾”也属必要。

  今年初,上海白龙港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获上海发改委原则审核通过,项目即将开展土地收储、项目技术方案确定、项目招投标及开工建设等工作。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已经20余年历史,各种废弃物的处置均有成功案例。于同样面临“垃圾围城”之困的“魔都”上海而言,亦不失为当地水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在诸葛会长看来,当前水泥企业正在往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转型,全国水泥行业对协同处置也十分热衷。但相关政策方面仍需完善,所牵涉部门间的关系更需妥善协调,以更好的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由于上海市场80%为外来水泥,20%的地产水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熟料。这些外来熟料或由本地水泥企业进行再加工后以本地水泥企业品牌售出,并对客户保证质量;或以配制水泥的方式衍生新的水泥品种,如上海建材和第三航运公司研究院合作,针对洋山港口建设所需抗海水中氯离子的特种水泥进行研究,最终用宝钢矿渣粉配制出海洋工程水泥(抗氯盐水泥),目前该水泥品种为上海建材专利。有了海工水泥便可生产出海工混凝土,上海建材在洋山深水港所建搅拌站即用于生产抗氯盐混凝土。

  “综上所述,上海的水泥行业发展就有了这些选择:其一,上海必须有一个本地水泥企业为大型城市的天灾人祸所用;其二,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其三,做特种水泥,提高附加价值;最后是宋志平提出的中转库和搅拌站,前者可充分利用码头优势,为产业结构的延伸和调整,后者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即产业链延伸,”诸葛会长总结道。

  随着国家推进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水泥首当其冲成为重点深化改革的行业。而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回落,产能过剩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新的行业形势下,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来延续行业企业生命力,增强竞争力,是长三角乃至全国水泥市场需要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解答的“课题”。

编辑:余乐乐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0: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