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全球500强我们尤须警惕规模陷阱
中美企业入选世界500强排行榜数量的此长彼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战略趋势难以阻挡,但支撑中国成为一流经济强国的要素,决非取决于企业在营收规模上的持续扩张,而要看能否真正培育出100家拥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超级企业群。如果没有基于金融价值链顶层分工框架下的话语权与综合竞争力,即便我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其战略及市场价值依然不会有本质的提升。
在这个财富喧嚣的世界里,有关全球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很热闹,又很落寞。所谓热闹,一是今年上榜的全球500强企业,整体利润达到19562亿美元,较去年增加了27%,说明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跨国公司,正在逐步走出衰退阴影;二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第一次有100家企业荣登世界500强榜单,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达到91家,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已是连续第11年增长。所谓落寞,盖因美国上榜公司数量曾在2002至2012年连续缩水10年,去年刚刚稳住阵脚,共计132家企业上榜,今年又呈现下滑态势,上榜企业减少了4家;而中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首次跻身全球超级企业三甲,结束了沃尔玛、壳牌与埃克森美孚长期以来三足鼎立的历史,相信这不会令这家老牌美国企业感到愉快。回想13年前的2001年,美国曾创下了197家公司的上榜纪录,收入更占到500强企业总收入的42%,可谓强大到寂寞。而13年后的今天,美国企业正面临中国同行的快速追赶,或许不出3年,美国在全球500强中整体第一的位置就将旁落?
中美两国企业入选世界500强数量的此长彼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战略趋势难以阻挡,看趋势,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第二军团”的地位在进一步稳固,但支撑中国作为一流经济强国的要素,却绝非取决于中国企业在营收规模上的持续扩张。
财富中文网在肯定中国企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时也明白无误地指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与美国企业在具体指标上存在巨大差距。例如,美国企业平均利润额达到62.4亿美元,几乎是中国企业的两倍。而中国企业雇佣员工的数量是美国的1.5倍。足见我国上榜企业的人均盈利能力与美国企业相比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而就具体企业而言,以联想和苹果为例,联想集团的全球500强排名在过去一年里大幅攀升,由上一年的第329位升至第286位,销售额达到387亿美元,苹果的相关数据则是第17位以及1709亿美元,确实还存在不小差距。但联想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销售额达到苹果22.6%的联想,其一年仅8亿美元的利润额与苹果370亿美元利润额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许有人会认为中国工商银行的赚钱本事一点不比美国企业小,这家仅从资产规模来稳坐全球最大银行交椅的中国企业,利润达到427亿美元。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家中国最赚钱的超级企业,主要利润来源是利率尚未市场化背景下的存贷差。中国工商银行去年在海外市场取得的税前利润仅仅为22.33亿美元。这与美欧大银行动辄40%的利润来自海外的数据相比,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
另一个看似繁荣实则心酸的数据是,在91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来自煤炭行业的企业竟达到11家,如果再加上整合较多煤炭产能的电力企业,总数更达到了16家之多。上述这些中国企业,尽管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就其在全球价值链的获益程度而言,却没有太多的战略意义。类似的企业还有以上海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尽管在规模上早已进入全球500强阵营,但这些迄今尚未摆脱代工(OEM)地位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首先要回答国人的问题是:要是只计算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额与利润,他们还有可能进入全球500强吗?
以笔者的梳理,在中国此番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是以华为为代表的市场化新锐企业,只是迄今为止这类企业数量实在太少。作为1987年才创立的民营企业,华为在过去27年里取得的成绩足以给中国国有企业树立一个标杆化的市场参照系。华为2013年的营收总额达到388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业务占比达到65%,其中仅来自欧洲市场的年收入即为52.3亿美元。在研发投入方面,华为去年的预算为307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8%,达到了国际一流科技公司的投入水平。持续的科技投入,使得华为在不少指标方面已经超越了昔日偶像爱立信公司。
中国企业荣登世界500排行榜次席的显著进步,恰恰如一面多棱镜,凸显出了中国亟须深刻反思既有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因为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以及重要产业控制力和财富符号争夺的今天,简单的企业规模与数量排名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大小。作为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巨人,中国更应从全球金融分工、战略产业培育、产品定价权乃至创意设计等方面审视企业面临的残酷竞争。德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尽管与中国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德国之所以很自信,就是因为德国有着全球最顶尖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实力极其雄厚的德国,在工业技术、工艺制造、资源利用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方面,至少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的老师。上海汽车要赶上老师——德国大众汽车,至少在未来10年里,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
形势比人强,不管再怎么不甘心,美国终究会有一天将世界500强排行榜的首席大国让给中国,但即便这一天真的来到,也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有骄傲的资本。掌握他国经济七寸的美国,是不会轻易将金融主导权让给中国的。而美国企业在技术领域构筑的高边疆优势,也是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堵高墙。
因此,支撑中国作为一流经济强国的要素,绝非取决于中国企业在营收规模上的持续扩张,而是要看崛起的中国能否真正培育出100家拥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超级企业群。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基于金融价值链顶层分工框架下的话语权与综合竞争力,中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即便达到200家,其战略及市场价值依然不会有本质的提升。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