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比例不低于25%
今年,上海市拟落实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超过500万平米,在新建住宅中,装配式住宅比例不低于25%。近日在市政协重点督办“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提案专题协商会上,不少委员提出,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加工、运输、标准、技术、补贴等配套措施都要跟上,要避免“为装配而装配”的现象。
后年外环内推广装配式建筑
所谓装配式建筑,一般是指按照标准的建筑部件规格,在工厂预制生产建筑构件,然后运输到工地,现场装配成建筑。换而言之,这种“将建筑工厂搬进工地”的建造方式,可以让工人像搭积木一样在工地上造房子,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还能节省人力、减少污染。
在今年上海市拟落实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中,住宅项目和商业办公项目面积相当,按照相关指导意见,3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地块项目,以及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项目,应以项目为单位,落实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的学校、养老院、保障房等公共建筑项目,优先实施装配式技术。
今年,上海:装配式住宅占新建住宅比例不低于25%市各区县在住宅供地面积中,须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5%的装配式住宅,明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0%。到2016年,外环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本市内环线以内地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等“十二五重点开发区域、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新城,是装配式建筑的重点发展区域。按照政策规定,政府和国企投资的项目,应优先发展装配式建筑。
合理布局加工厂
推行装配式建筑,首先需要相应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如连接构件的高强度钢筋、吊装构件的大吨位塔吊,这就需要大量加工厂作为支撑。“上海虽然土地宝贵,但没必要再去新批土地开设工厂,现在一些国企的闲置场地很多,可以通过加以引导和政策扶植,进行有效利用。”上海市政协委员刘涟清说。
除了数量,厂家的布局也很重要。市政协委员高承勇称,如果加工点的布局不合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将会遭遇瓶颈。
在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海看来,培养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也是当务之急。“房产开发企业培养的工人,很快就会流失。对于下一波人,你不可能让他们在短时期内读懂施工图纸,这毕竟是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他提出,建工企业应打造一批相对固定、能力较强的工人队伍,作为装配式施工的生力军。
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中,除了厂家、人员等“硬件”配套外,“软件”配套也亟需跟上。高承勇表示,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如今的装配式建筑已有本质区别,其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这是需要重视的。市政协委员陈超表示,如今有的新材料、新技术虽已面世,却无法使用,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这些都要补缺完善。
调动供需双方积极性
在推行装配式建筑时,除了设施配套,“成本”永远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上海市政协委员王裕强表示,这种建造模式会增加房屋造价,但房屋售价是由市场决定的,不会随着成本一起上涨,这样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压缩。他建议,通过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措施,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企业开发的积极性。
陈超认为,推广装配式建筑,除了要调动企业等供给方的积极性外,还要调动购房者等需求方的积极性。换而言之,要从市场的那一头去撬动,当前,为扶持国产新能源车,政府对研发企业、购车群体均有扶持措施,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按委员的说法,只要价格下来,能赚到钱,企业必会主动参与这项工作,如果赔钱,有的企业就会为了完成指标而敷衍了事,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