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财政积极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瓶颈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 2014-06-13 07:04

  建设资金缺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梅州市财政部门围绕全市“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以“小财政”撬动“大资本”,构建起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2012年以来,全市财政部门共投入城镇化建设资金459.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产城联动、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用活政策巧借外力,最大限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好国家推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等政策红利,认真吃透上级有关扶持政策精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争取扶持项目和资金支持。研究制定对接《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争取资金工作方案,全力争取省财政通过整合资金存量、新增财政预算、增加融资渠道等方式统筹资金,加大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双转移”、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公共服务保障、强农惠农、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补助。积极跟进落实省财政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政策,从今年起全市各县(市、区)均享受省财政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财力补助。2012年以来,上级对梅州的补助资金达360多亿元。

  (二)科学经营高效运作,最大程度提升城乡资源价值。牢固树立经营生态理念,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打造生态经济综合体,以环境升级提升城乡资源价值,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服务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城区一江两岸人居环境改善、“拆围建绿”等工程提供资金保障。支持江南新城、梅县新城、兴宁新城和生态工业园区、文化旅游特色区、丰顺新区等“三区三城”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各县实施建好1个县城、2个中心镇和3个美丽乡村等“123示范工程”。支持嘉应新区经济功能区建设,去年以来,江南新城和梅县新城起步区共投入资金84.8亿元,整体盘活建设用地,推动成片开发,有效解决“外面一层皮,里面城中村”的城市建设乱象,系统解决失地农民社劳保和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生态工业园建设,促进扩能增效,2012年以来共投入园区建设资金20多亿元。通过优化生活和投资环境,既促进投资又拉动消费,先后吸引了富力、喜之郎、万达、红星美凯龙、欧尚、奥园、国威电子、豪生国际、大百汇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梅州。

  (三)拓宽渠道创新机制,最大规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把城镇作为最大的资本去运作,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改、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并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优先用于最能产生效益的项目,滚动开发,实现良性循环。采取银行贷款、委托贷款、社团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扶持企业上市等形式融资,灵活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BT、BO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等模式间接融资,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三年来共融资111.3亿元,其中成功发行“2013城投债”10亿元,集中投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得益广州全面对口帮扶,筹办成立20亿元的投资基金,争取第一批人保(广东)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股权基金10至15亿元,最近又得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大力支持,梅州被列为农村新型城镇化试验区,获得授信50亿元,推动嘉应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基础先行民生为本,最大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着重从改善薄弱环节入手,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高群众整体生活质量。积极加大交通水利等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近两年全市共完成交通项目投资102.5亿元,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通车里程分别达310.5公里、1591公里;投入44.85亿元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完成新建及续建水务项目共484宗。不断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55.3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7%。

编辑:王欣欣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