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拟建立货币政策定向激励约束机制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金融政策工具,优化组合,科学使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借力打力的效果,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主要调节社会总需求。但货币政策也同时具备结构调整功效,只不过这种功效被认识及充分利用不仅存在一个过程,还必须有经济金融环境的现实紧迫需要。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里,除利率调整具备普适性外,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对手差异,均可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本身就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调整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作用。对特定类型融资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扶持,可以减少政策传导环节,畅通资金使用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在货币市场有目的选择交易对手,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环节的同时,可将结构调整政策导向蕴涵其中,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行为。
加大金融政策工具创新,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调整,还存在广阔发展空间。
一是要建立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反向约束机制。“定向降准”属于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正面导向激励机制的范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行动。但如果存在不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信贷资金仍大量投向国家限制性产业,同业业务、表外业务规模急剧扩张且存在巨大风险隐患的金融机构,也需要有效的反向约束机制。只有激励与约束相平衡,才有可能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能力与效率。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稳定的部门协调机制。客观上,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金融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急切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各项政策工具的协同与配合。特别是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强化信息共享,加大功能监管,统一监管标准,填补监管真空,已经刻不容缓。
三是要有效减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不必要环节。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规模巨大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除存量融资盘活进展缓慢外,融资链条过长、环节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为载体的影子银行体系。而通过金融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与优化使用,减少不必要融资环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金融政策工具的创新使用,不仅可以为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还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运行风险。但关键还是要强化金融管理部门的整体协同效应,努力提高政策工具效用,真正发挥金融核心作用。
编辑:陈宗勤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