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协同严防已退出产能“死灰复燃”

经济参考报 · 2019-11-08 16:4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成果,9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在各省级政府自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又一轮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督导检查。目前督查工作已经结束,相关情况正在汇总上报。

  参加督查的相关人员表示,此次督查由工信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牵头,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和相关协会参与配合,重点对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项目的违规产能、产能置换、能耗环保等指标情况、职工安置、“僵尸企业”的处置等多项问题进行全面的督查工作。

  上述人士表示,虽然经过此前三年集中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已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压减煤炭产能5亿吨、粗钢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但是随着行业状况的好转,地条钢“死灰复燃”、企业产能置换引发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同时,因产业升级而带来的产能大幅提高,也让行业面临“再过剩”风险。

  “正因为行业的转向,部分行业产能上升明显,巩固成果是这次督查的目标。”参加督查的相关人员表示,此次严查2016至2018年已退出产能复产、“地条钢”死灰复燃以及违规建设钢铁煤炭项目。在产能置换方面,督导产能置换落实情况、被置换的产能“设备”是否如期退出以及相关建设情况。

  前述人士透露,今年督查采取书面材料汇报,并对重点问题和线索现场检查。这次随机抽查、不打招呼检查、暗访等形式的督查较过去增加较多,同时将此前政府现场汇报改为提交书面材料,通过具体方案、批文等多方面进行审查。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董才平此前坦言,目前不少钢企提高冶炼强度,高炉全面采用高品位矿粉,转炉增加废钢比,提高高炉利用系数、转炉冶炼频率,加之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了产量。但不排除有部分违规产量的存在。从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来看,中钢协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91%,非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增长19.38%。非会员企业产量增幅远高于会员企业增幅。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何文波此前也表示,受钢材价格回升、行业效益好转的影响,钢企以各种名义新增冶炼能力、在产能减量置换过程中搞“数字游戏”等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冲动,以及“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风险都在加大,片面追求量的扩张和注重质量效益两种新旧发展理念的博弈呈胶着态势。

  水泥、玻璃等建材、电解铝等原料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6.9亿吨,同比增长6.9%,其中9月当月水泥产量2.2亿吨,同比增长4.1%。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会长孔祥忠此前表示,2019年水泥行业经济运行平稳,遏制新增产能成绩明显,南方水泥价格总体波动减少,但各省市自治区水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省份新上水泥项目意愿仍比较强烈。

  长江宏观赵伟团队的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行业过剩产能的化解,更多是通过环保“控产量”引导“去产能”、自发“出清”见效较缓,产能更多是“休眠”而非“去化”,玻璃产能甚至继续增加;产能利用率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僵尸企业的“出清”也是一个难题。有煤炭行业人士告诉表示,今年煤炭行业主要是优化产能结构,一方面加速释放优质产能,今年上半年通过核准的煤矿项目数量和净增产能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煤矿,但一些煤矿存在多个利益主体,相关工作推进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2019年1至9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73645万吨,同比增长4.5%。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梁嘉琨曾表示,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关闭退出煤矿资产、债务处置进展缓慢。他还指出,尽管全国煤炭应急供应保障难度加大,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总量过剩将成为一种常态,在一定时期、部分区域可能转变为主要矛盾。特别是随着煤炭新增产能加快释放,市场下行压力有所显现。

  一面是产能的上涨,另一方面则是今年面临着更大的环保压力。前述人士表示,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年,这也意味着,我国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确的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停限产调节。

  日前下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对重点行业中钢铁、焦化等15个明确绩效分级指标的行业,应严格评级程序,细化分级办法,确定A、B、C级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对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12月底前,河北省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亿吨,山西省完成1500万吨。此外,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对焦化行业产能压减力度较大。比如,河北省压减退出焦炭产能300万吨;山西省关停淘汰焦炭产能1000万吨;山东省压减焦化产能1031万吨。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