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支撑水泥集团化战略
2009-07-21 00:00
从2006年12月31日国家水泥生产大集团战略发布以来,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我国的水泥行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2008年前60家大企业水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5%,其中12家重点支持的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18.6%。但离2010年末前1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0%,前50家达到50%的规划目标相距甚远。未来一个时期内,以大集团联合重组、生产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为核心的行业结构调整仍是水泥行业的主旋律。
与水泥集团化战略相对应,水泥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水泥集团的快速发展,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寻求与“大战略”(T型、大十字型等)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设模式呢?
一、水泥集团化战略的发展特点
在产业发展上,以水泥为主,产业链延伸,多元发展;在管控上,加强战略规划,实现集团管控一体化;在运营上,节能减排、提高运行效率。
1.产业发展:以水泥为主,产业链延伸,多元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企业集团以新建、扩建、技改、并购、联合重组为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快速提高水泥的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向下延伸产业链(如商品混凝土、水泥构件等)和提高水泥产品附加值的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配套低温余热发电、处置城市废弃物、粉煤灰、矿碴等制造水泥等措施来拓展水泥企业的发展空间,多元化发展,如海螺塑钢、海螺立磨设备、海螺余热发电设备等产业。
2.集团管控:加强战略规划,实现集团管控一体化
水泥企业实施联合重组、资源融合后,集团下辖多家分散在不同区域、管理水泥各异的分公司、子公司。因此水泥企业集团相继加大集团化管控的力度,从战略性管控、财务管控逐步向业务管控发展,在销售、采购、财务、资本运作、生产、企业资产、人力资源等领域逐步实施从上到下的垂直管控,部分水泥企业集团采用一体化管控的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业务版块和职能部门的绩效指标的制定和相应的考核措施,加强了对下属企业的目标管理,各级之间权责清晰;实行全面预算,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加速资源整合,使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按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的原则,管理扁平化,实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如海螺水泥管理着500亿元资产和2.5万名员工的总部员工只有30多人。
3.业务运营:节能减排,提高运行效率,拓展赢利空间
水泥行业的高能耗要求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节能减排,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充分利用水泥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环保为中心的理念。新建的生产线在开工的同时几乎都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粉磨节能、高压变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又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效率。
无论是处置城市垃圾、废弃物、生活污泥,还是处置危险有毒品或者利用工业废碴来煅烧水泥,都为水泥企业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如某水泥厂水泥部分的利润占40%,而处置城市废弃特等产生的利润则占到了60%。提高发展质量,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大多水泥企业集团的重要选项。
二、信息化建设策略
支撑水泥集团化战略的最佳途径就是按“两化融合”的思路,以信息化手段来架起沟通和管控的桥梁。而信息化建设首先是要做好总体规划,全面梳理水泥企业集团的各种数据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水泥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总体规划
相对于其它制造业,水泥的信息化起步晚,应用单一,但这也正是水泥企业的优势所在,这恰如在一张白纸作画。而做好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对于未来的信息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体规划的原则是:
1)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和自控系统以及其它系统的接口,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将来再为分布各厂的信息系统花费更大的精力和资金;为此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安全”的原则,从技术层面尽可能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重复投资,从源头上保证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
2)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根据集团化管理的特点,从两个层面(集团、工厂)按将来“实时化运营”的要求,选取几家典型的厂,如2500吨、5000吨、10000吨等线型,取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共性,形成“标准模式”在集团内其它企业实现快速复制。在系统的选择上,从ERP(企业资源计划)、EAM(企业资产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等应用系统单元的推广。
3)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尽可能采用开放的软件体系,考虑功能的实用性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已有投资。
4) 信息集成、数据共享:规划内的所有系统相互之间能够很好集成,数据共享,并充分考虑到与自控系统(PLC/DCS/SCADA等)的集成。
2.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平台
水泥集团化下,特别是联合重组后会下辖众多的分公司、子公司,每家公司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一,已经不同程度地应用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运行和管理。在对这些企业整合后,各集团与水泥厂之间、部门之间、各水泥厂之间的信息不共享,直接影响了集团的管控。
要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动态的、实时化的管理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资源共享,首先要全面梳理集团的数据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订企业的编码体系,包括物资编码、设备台账、销售编码、财务编码、人员编码、计划编码、供应商编码等等,集团上下统一“语言”,在此基础上,构建集团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3.以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支持集中管控和业务应用
水泥企业信息化对其它制造行业来说起步晚,重视过程自动控制部分,应用系统相对迟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已有的单项应用系统无论功能还是系统之间的集成、数据共享性较差,着重于营销系统、财务系统、采购系统的应用,强调集团资金管控和财务管控,对业务管控,特别是对于管控一体化尚有很大距离。无论是60家还是重点支持的12家水泥企业集团中,除个别信息化应用较为广泛外(如华新、山水等)相对于外资(如台泥、拉法基)差距明显。大部分近两年着眼于迅速扩张,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同步。
水泥集团企业应构建以企业战略为中心的信息化平台,以战略明晰分解、优化流程、简化结构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目标。
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集团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如:建设涵盖集团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生产、物流、资金、预算管理的ERP系统;建立全面的设备资产、工程、一体化备件供应链、维修维护以及动态控制的EAM系统;建立根据底层过程控制系统采集的生产实时数据,进行短期生产作业的计划调度、监控、资源配置、生产过程优化、质量监控、设备分配等工作,并有资源利用和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实时提供给ERP系统,实现自控与ERP系统有效联结的MES系统,这样总部可以监控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每一条生产线的运行状况,完整了解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实现零距离管理;建立利用商业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KPI指标体系,实时、动态地加以分析,及时做出决策。
无论是ERP系统,还是MES系统其难度、投资都是非常可观的,对企业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变革,尤其对于并购重组的企业,面临更大困难。对于水泥这种资产密集型的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模式、方法,生产线的线型、窑形都大同小异,减少备件库存、降低维护费用、合理安排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和运转率是共同的要求,所以不妨先从EAM入手,基本上一种线型系统应用起来,很快形成“标准模式”就可以快速复制到集团内的其它企业,这对于集团型水泥企业备件差异存储、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有着非凡的意义。且投资相对较少,效益明显。
三、集团化管控实施
从水泥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两年大的水泥集团的发展以新建、改扩建为主,总量快速突破,过度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惨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与国家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的目的是相悖的,要实现2010年前10家占30%,前50家占50%的规划目标,相关部门已经从总量控制、推进大企业的重组联合上着手准备。所以并购与联合重组将是大的水泥集团发展的主要模式。而集团对并购重组的水泥企业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唯一的途径就是借助信息化平台。
有两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笔者认识的集团生产部经理,集团通过兼并重组产能迅速扩大,信息化工作没能跟上,他负责本省范围内10余家水泥厂的生产计划,兼管安全,每周多半时间在各厂奔波,行数千公里,天天体验美国大片。因为司机师傅为了省出时间多休息会儿,常常是以180公里的匀速飞驰在高速路上每天总要出几身冷汗,所以每周一在总部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司机班开会讲安全。为什么?靠电话、传真、邮件根本无法掌握每家厂的计划进行情况,要知道生产线设备状态怎么样,哪台设备要检修等等必须到现场督着,相信这种管控手段在重点支持的集团中不只一家如此!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重点支持的水泥集团并购了一家公司,产能增了近600万吨,但两年多下来,效益上并没有什么贡献,集团的效益上仍要靠原有的两家水泥厂,这两家水泥厂产能占不到1/4,利润却占了2/3。尽管并购重组这十余家水泥厂都派出了总经理或书记,采用与这两家同样的管理方法。但一来制度流程并没有运用纯熟并固化为“标准模式”,二来没有办法派出一个团队(两家水泥厂没有那么多人可派),这样执行上就要打折扣。
所以我们在看到水泥集团做大的同时,也看到了集团化之路的阵痛。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下如何帮助我们水泥集团实现高效、流畅、实时的集团化管控,使得在集团化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速度和质量、规模和效益,在成为大块头的同时仍然保持健康;优化改进制度流程形成“标准模式”,并快速复制;强化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1.集团管控下的制度与流程标准化
对于水泥企业集团来讲,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化、流程化的执行体系作为“标准模式”应用于新的企业是保证集团步调与发展一致、规避风险的唯一方法。而“标准模式”的建立就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工具,将之固化到一个个的应用系统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团化管控信息平台。比如, EAM系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台设备的维修情况,维修预算、维修费用、维修计划执行、人员调配、设备故障、运转率、备件采购与库存等等。MES系统可以在总部监控各个水泥厂的每一条线的运转情况,零距离管理让生产部经理不再把时间浪费在高速路上,通过平台随时了解计划情况或者回转窑的温度,真正实现“鹰眼”监控。
2.管控下的企业整合
信息化的过程不是对现有管理的复制,更多地是优化和简化,易于理解、易于控制的制度与流程才会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和执行,这也是“最佳业务实践”的由来。那么对于并购重组的企业而言,原有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如何更好地融合到集团统一的理念、模式中来呢?按“标准模式”导入集团统一的管理制度、流程成为必然地选择。
当导入体现“最佳业务实践”的流程制度后,固化到系统中标准规范相当于派出了一个管理团队来监督执行,这些严谨的控制流程不但让员工知道什么的事该怎么处理,同时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指导原则,同时又能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使管理得以持续改善。
这样在进行投资和并购后,能以“标准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按集团统一模式全面改进流程与经营方式,实现信息能力整合,迅速提升营运绩效和客户服务品质,进而有效实现集团化管控。
3.集团管控下的知识管理
集团化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壮大和发展,需要依靠能够快速、准确地决策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提高的主要手段就是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资源、促进知识的内部流动,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而实现知识共享的最佳途径就是利用信息平台。这点在联合重组后的企业实现知识传递、知识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每家水泥厂都有几个维修高手,如何把他的经验和技能转化为企业的财富呢?不说全集团,哪怕是他所在的维修班恐怕都相当不易!毕竟孔祥瑞式的人物太少了。如果将他聘为维修专家组成员,当下属水泥厂发生故障后,通过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实行远程维修指导是否可行呢?进而把他诊断故障的方法、维修过程等转化为标准作业指导,作为在线培训的教材,以及其它维修工在线维修指导,不但设备的故障隐患可以及时发现排除,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维修效率。这样在集团统一的信息平台上,通过知识学习和管理系统,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传递。
结束语
在水泥企业集团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依赖当前的信息技术平台,而规划和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实现集团化管控。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