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取料方式对煤粉稳定性的影响与对策
我公司2500t/d和5000t/d生产线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投产,共用一个32m×181m矩形原煤均化堆棚,储量4000t。采用CBD450/20侧式悬臂堆料机和QGQ300/31侧式刮板取料机进行均化。使用本地同一煤矿烟煤作燃料时,虽存在质量波动,但通过均化后,入窑煤粉质量相对稳定。2008年1月开始采用山西烟煤和本地烟煤进行搭配入均化堆棚,入窑煤粉灰分出现了波动,有时高达10%以上,给窑系统的工艺稳定和熟料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多次不同的试验,在未改变工艺设备的情况下,提高了原煤均化效果,解决了入窑煤粉质量波动的问题。
1 原因分析
1.1 原煤堆取料机
侧式悬臂堆料机布料时,卸料点在煤堆纵向中心线上,由于堆料机设计的机架及行走制动系统未考虑连续式移动平行布料,所以不能满足频繁启动行走的要求,只能定点卸料。当煤堆到最终高度形成一个圆锥形料堆后,再向前行走一定距离,停下来堆第二层,第二层原煤的形状是覆盖第一层圆锥一侧的曲面,行走的距离就是料层的厚度。由于间隔行走,料层较厚且不均,锥体曲面使原煤产生离析,煤堆底部多为颗粒状,上部多为粉末状,这样底部原煤灰分比上部的要低。
侧式刮板取料机在煤堆侧面取料时,刮板取料机在侧面往复运动,由于侧式刮板取料机固定在轨道上,取料时刮板末端自上部至下部切取料层,整个刮板倾斜刮取同一高度层面的原煤(见图l)。造成入窑煤粉灰分的波动。
图1 改进前原煤堆取料示意
1.2原煤质量
本地煤外在水分10%、灰分29%左右,以粉末状为主,流动性差;山西烟煤外观较为干燥、灰分在10%左右,以颗粒状为主,流动性好。两种原煤按1:1的比例进行搭配入均化棚。滑落到煤堆底部的大部分是山西煤,而本地煤主要在上部,加剧了原煤的离析。
2500t/d生产线需煤粉15t/h左右,5000t/d生产线需煤粉30t/h左右。根据设计的原煤仓、煤粉仓的储量,需每隔2h取一次煤,取料厚度0.10m,长度约30m。长距离侧面取煤,煤灰分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2 采取对策
2.1原煤搭配
在入均化堆棚前,用同一铲车按配比将原煤分层平布,然后铲入下料口,入均化堆棚,减少了均化前原煤的差异。
2.2原煤布料
采用三层布煤法,即在煤堆的高度方向,等分三层布煤(见图2),这样避免了原煤离析产生的质量波动,使离析料分散在料堆的两侧,在取料时两侧的离析料分别与上部煤和下部煤一起使用,使入磨机的原煤灰分得到均衡。由于增加了二倍煤堆纵向的层数,相应提高了原煤取料时的层数,三层布煤减少了不同时间煤质的变化对取料煤质的影响,通过三层布煤为原煤均化打下了基础。
图2 改进后原煤堆取料示意
2.3 缩短取煤距离
采取三段阶梯取煤(见图2)。一次取煤长度由原来的30m一段改为约7m一段,每次取三段。取煤时三段形成阶梯状,每段高度差约lm,上、中、下三层全部取到,使入磨的原煤煤质得到了更好的均化。
3 效果分析
为验证以上措施的效果,进行了专门的试验。以煤灰分为例,结果对比见表1。
表1 采取措施前后煤灰分对比 (%)
由表1看出,采取措施前后,煤粉灰分的平均值基本相当,极差却由原来的8.20%降低到4.12%,标准偏差明显降低,说明均化效果比较明显,由此熟料产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见表2)。
表2 采取措施前后熟料产质量变化情况(2008年)
生产线 |
时间 |
fCaO |
KH |
产量 |
抗压强度 | |||
平均 |
合格 |
平均 |
标准 |
3d |
28d | |||
2500t/d |
1~3月 |
1.32 |
89.5 |
0.897 |
0.024 |
2530 |
31.5 |
54.6 |
4~10月 |
0.98 |
95.6 |
0.914 |
0.015 |
2670 |
32.6 |
56.8 | |
5000t/d |
1~3月 |
1.27 |
91.2 |
0.904 |
0.026 |
5300 |
31.6 |
54.2 |
4~10月 |
0.95 |
96.7 |
0.916 |
0.016 |
5560 |
33.5 |
56.6 |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