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泥现代物流挖掘水泥业节能减排潜力

2009-03-12 00:00

  水泥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水泥消耗量的增加和我国社会发展、人口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线性关系。过去几十年,水泥业虽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燃煤)和资源(石灰石)巨大,又易污染生态环境。如何塑造一个既节约能源、资源,又做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的水泥业,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过去,我国对水泥业发展的大量研究主要着重于水泥生产和使用两个领域,对水泥流通领域的研究,着重行政、经济手段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研究,还没有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前瞻性探讨水泥现代流通的研究,使得水泥业科学发展的理论研究没能跟上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

  本文从水泥现代流通的角度,探讨我国在水泥散装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紧迫性、重要性、可行性和应采取的对策,以推进我国水泥流通发展迈向新阶段,为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水泥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水泥业担负节能减排的重任

  有资料表明,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与CO2气体排放量增加有密切关系。我国按现有的水泥生产工艺水平计算,每生产或使用一吨水泥,平均综合能耗约120kg标准煤,向大气排放CO2气体接近0.75t,还有其他SO2酸性气体和NOx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或致癌物气体及水泥粉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13.54亿吨,按上述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废气排放量计算,全国水泥业耗标准煤1.6亿吨,向大气排放CO2气体10亿吨,排放SO2和NOx气体l00万吨以上。

  尽管水泥业能部分消化吸收其他工业废弃物(废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进行资源综合再利用,但从水泥生产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水泥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分析,水泥业肩负着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

  因此,水泥业要做到节能减排,除加大淘汰污染严重,能源、资源消耗巨大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工艺的步伐,提高生产水泥的质量外,必须加快连接水泥生产与使用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高使用水泥的质量,减少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水泥损耗或浪费,才能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水泥需求的前提下,把水泥生产量或使用量降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大规模、现代化、污染少、质量高的新型干法水泥创造现代物流条件,并反过来推动生产领域淘汰落后产能的市场化进程,使高质量的新型干法水泥能以较低的物流成本竞争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使用水泥的质量,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或减少混凝土配比水泥的含量,最终达到节省水泥使用量和减少水泥生产量的目的。

  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作为参考,在满足我国水泥需求的情况下,若能控制水泥用量下降30%,则水泥生产量就相应减少30%以上,其能源、资源消耗也相应节省30%以上,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等减少30%以上,这对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水泥业科学发展的贡献巨大。

  2  我国水泥物流的现状

  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为13.54亿吨,水泥散装率41.71%。全国近60%的水泥,共有7.89亿吨仍用每袋50kg的纸袋、复合袋、塑编袋包装,由生产企业直接或少量的间接(中转)服务方式物流。40%的水泥(有5.65亿吨)以水泥散装方式进行物流,其中占80%以上的散装水泥由各水泥生产企业以直接向用户供货的方式物流,只有20%以下以间接中转方式,由中转经营企业向用户供货进行物流;其散装物流成本高,中转经营成本等费用大,影响散装水泥拓展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多,决定了其流通销售市场半径限于较小的区域市场。尽管国家已采取多种行政、经济等手段调整水泥结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机立窑水泥,但大多数机立窑生产工艺停产后又改成水泥粉磨生产工艺,企业数量不但没有明显减少,相反局部地区的企业数量有增无减,仍维持原有星罗棋布、细分市场的格局。2007年,全国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多家,年生产能力接近15亿吨,平均每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水泥规模不到30万吨,除少数行业龙头等重点水泥企业外,多数水泥生产企业仍然保持“大而全,小而全”的销售经营组织模式,并依靠企业内部组织自我服务,以各自销售形式实现水泥物流。

  据统计,2007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产能已占全国水泥总产能的55%,首次超过机立窑水泥产能比例。但新型干法水泥如何为国家建设工程提供优质水泥,并占领和扩大市场,只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没有低成本、大规模的水泥现代流通作保障,很难在短时间内抢占被机立窑或小型粉磨站水泥所占领的市场,更难打破区域市场内原有水泥品牌的低价格垄断。

    另外,我国水泥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施工规定的水泥质量(强度等级)要求,没能跟上国家节能减排对水泥业、建筑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家水泥新标准提高了水泥总体的质量要求,但仍然没有前瞻性引导水泥行业加快优胜劣汰进程。与欧美水泥标准相比,我国水泥标准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客观上制约了对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和提高使用水泥质量的市场需求。


  3 水泥散装及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重大意义

  水泥散装是指不用纸袋、塑编袋等包装,直接通过专用装备出厂、运输、贮存和使用,是水泥现代物流的初级阶段,是我国水泥业、建筑业科技进步和使用水泥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趋势。

  水泥现代物流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泥运输、贮存、装卸、包(散)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等全过程,是采用现代技术方法进一步保护水泥品质、方便贮存、促进销售而进行的高效作业,是转变水泥散装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手段。

  从流通角度看,水泥散装跟袋装相比,可减少水泥浪费,确保水泥质量,达到节约水泥目的。从使用角度看,由于水泥在散装物流过程中能确保水泥质量,若设计相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节省水泥配比量;若混凝土中水泥配比量不变,可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特别是对道路桥梁工程,可延长使用寿命,相当于节省了水泥的使用量。从水泥产业链角度看,散装水泥的应用,可多掺或增加吸收处理其他工业的废物量。

  据测算,每万吨水泥散装折合节约标煤222t、石灰石资源492万吨;减排水泥粉尘492t、二氧化碳607t、二氧化硫1.86t、氮氧化物1.64t;减少水泥损失4.5%。

  水泥散装应用于产业链——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比现场搅拌可再新增加节能减排绩效。现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为例,工厂化生产混凝土,应用添加剂技术,使用粉煤灰、矿渣微粉等作为第四、五组分配料,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配比用量可减少80kg,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粉煤灰,工业矿渣粉)180kg。每吨预拌砂浆节省水泥用量43kg、石灰34kg、黄砂50kg,节省标准煤17.5kg,综合利用固体废物85kg。

  我国发展散装水泥,虽然为水泥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水泥散装物流的主要形式仅局限于生产自销,分散在所有的单个水泥生产企业中,其物流的各要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企业为了保证各自的经营效益,通过自身的销售活动,将水泥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存在水泥散装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发展速度缓慢等不足。

  我国一直把发展散装水泥作为一项政府性事业。通过加大行政力度,过多地依靠行政、经济等管理手段,以非市场化形式加以推进,带来物流效率低、投入产出率低。如国家通过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办法来筹集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投入资金,其建成的配套设施设备分散在各生产、流通、使用等企业中,其产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散装水泥专用设施设备,一方面设施设备存在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每年又必须大量新增设施设备。现以散装水泥专用车为例,2007年全国散装水泥专用汽车数量31268辆,载重吨位739288t,实际运输散装水泥5.0796亿吨,每辆汽车年平均运输散装水泥1.61万吨。若按我国现有水泥生产(中转)企业销售市场半径和每辆专用汽车平均载重23.64t位进行测算,每辆车每天只拉2次,其能力发挥不到50%。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发展散装水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需求的产生。

  因此,发展水泥现代物流,除具有水泥散装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和间接经济效益外,还能创造水泥现代物流新价值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它还能为我国水泥业加快生产领域的结构调整,提高使用领域水泥的质量,实现新型干法水泥大规模、现代化的跨省际、区域、跨国际物流创造条件,对水泥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紧迫性

  水泥是吸水性较强的粉状物料,其产品价值相对较低,流通总量大,涉及使用面广,其装、卸、储、运、用全过程既容易扬尘,又易吸收空气中水分,使水泥强度下降和品质指标降低。因此,水泥必须以较低的物流成本进行规模化、现代化高效流通,并保障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水泥质量不受影响,做到清洁生产。这对我国水泥业如何发展水泥现代物流,既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水泥业已面临国外水泥跨国集团并购,竞争国内市场的压力。外国水泥财团、现代流通服务商的进入和国际现代物流分支机构的加盟或建立,将对我国水泥业自产自销的水泥物流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虽然我国对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有新的认识,但与真正建立起我国水泥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相比,其任务相当艰巨,时间十分紧迫。

  因此,我们必须在现行水泥散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发展散装水泥人财物要素和管理网络体系等优势,培育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尽快解决我国水泥物流存在的成本高、污染大、浪费多和散装物流的非市场化、低效率等难题。按照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运输、贮存、装卸、包(散)装、配送、物流加工、信息服务的发展要求,培育一个水泥现代物流产业。

  5  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可行性

  应用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进一步降低水泥从生产到使用领域的物流成本,确保水泥品质,减少物流全过程浪费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水泥业实施科学发展的又一新目标。

  我国水泥散装率的提高,已为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底,全国已拥有散装水泥专用汽车31268万辆,散装水泥专用火车5432辆,散装水泥专用船1313艘,水泥生产、中转、使用散装水泥贮库31825个,仓贮容量30994万吨,已初步建立了遍布城乡的散装水泥配套设施设备及销售物流网络。

  近几年,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产业链的开端,已逐步形成规模化、工厂化使用水泥的预拌混凝土、水泥预制品(管桩、建筑构件)、新型墙体材料、预拌砂浆等独特的水泥产业链,为水泥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提供市场需求。

  2003年,国家已公布全国124个城市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5年,全国省辖市城区全部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并对加快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使用水泥的工厂化、规模化、现代化,将完全取代我国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水泥的传统模式,为水泥现代物流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2007年,商务部等六部局又发布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要求,全国有l27个城市先后分三批列入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名单。这又将为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开辟新的市场。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加快商贸现代流通发展的要求,将为转变散装水泥发展方式,推进水泥现代物流注入新的活力,并赋予散装水泥新的使命和职责。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国家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条例》和已列入起草的《循环经济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考核到位,对于一个物流总量超过十亿吨的水泥产品,从水泥散装迈向水泥现代物流,已具有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6 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对策

  针对我国水泥物流的现状,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已成为水泥业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降低水泥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我国水泥业节能减排。其具体对策措施:

  (1)制订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政策和实施意见,明确水泥现代物流在我国现代商贸流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我国加快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要求,培育与我国水泥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水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制订水泥生产企业自行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现行管理格局,为水泥现代物流营造一个高效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除允许极少数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自行发展水泥现代物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向国际大集团发展外,政府要制订政策,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低效的自营水泥物流部门,逐步实现企业物流社会化。鼓励现有从事散装水泥运输服务、仓贮中转、配送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成为水泥现代物流全过程中某一环节的服务者。

  (3)加快水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和标准化建设的进程。组建国家水泥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链接省、市、县(市、区),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各省、市、县(市)为区域中心的水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配送供应服务网络。加快水泥现代物流的计量、质量、配送加工、集(罐)装等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提高水泥现代物流的技术、信息化水平。

  (4)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水泥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一是对现有设施设备等要素实施重组或有效配置,将处于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各类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效率;二是加大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解决因资金短缺影响发展进程的难题;三是新增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用于扶持培育和发展水泥现代物流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

  (5)注重水泥现代物流的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是要注重水泥现代物流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二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展专项或重大创新研究;三是鼓励高等院校设置或开办水泥现代物流专业或课程,开展多层次多样化教育,为我国加快发展水泥现代物流提供科技、教育和人才保障。

  水泥现代物流,连接水泥生产和使用两个领域,是水泥业科学发展,促进水泥生产和使用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是一项能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产生巨大正效应,又能创造出新价值的新兴领域。我们要在现行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培育,市场运作,为我国营造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效率水泥流通产业——水泥现代物流产业,推进我国水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目标。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