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OK12-2型立磨台时产量的措施
我公司生料磨是1990年2月进口的OK12-2型负压式立磨,设计台时产量13t/h,配套电动机150kW,选粉机为磨内自带,型号为OK522-回转翼式。机立窑改造后为Φ3m×10m,台时产量11~13t/h,生料料耗 按1.7计,则每小时需用生料18.7~22.1t,生料缺口5.7~7.1t/h,为了保证机立窑的正常生产,我厂对生料磨系统进行了改造。
1 立磨原生产情况
该磨机1991年正式投产后,产量始终不超过13t/h,我们分析认为,影响磨机产量的主要因素有:
1)入磨物料粒度大。主要原因是原破碎机出料粒度大,通过试验,入磨粒度30~40mm占40%,10~29mm占23%,5~9mm占18%,5mm以下占19%。
2)从图1可见,磨盘与辊圈的间隙成楔形,当磨盘和辊圈外侧已接触时,内侧仍有很大的间隙,导致磨机对物料的粉磨能力差。该设计不利于间隙的调整,是磨机粉磨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图1 磨盘与辊圈工作接触示意
3)磨盘、辊圈耐磨程度低,出现较大的磨损缺陷,凸起凹陷严重。辊圈磨损情况见图2。
2 改造方案
1)减小入磨物料粒度。1998年我们在入磨提升机和立磨之间增加1台PXL1000立式破碎机,使入磨粒度得到大幅度改善,5mm以下的占80%,6~20mm的占20%。立磨的台时产量由改造前的13t/h增加到17t/h。为了将20%的6~20mm的颗粒重新细破,2000年又在破碎机和磨机之间加上自制的滚动筛,将10mm以上的粗颗粒全部筛出,二次进入立式破碎机破碎,使进入立磨的物料均小于10mm。此措施使立磨产量由17t/h增加到19.2t/h。
2)改变OK磨工作表面的几何尺寸。将辊圈圆弧面由R420mm改成R440mm(如图3所示),使其与磨盘上工作圆弧面R440mm相同。磨盘和辊圈由原来的点线接触变成面接触,工作面变平整,间隙容易调整。磨机粉磨能力有较大提高,台时产量由19.2t/h提高到22t/h,增加了2.8t/h,满足了机立窑的生产需要。
3)改变备件材质设计配方,提高耐磨性能,降低磨耗。该备件的材质是高铬铸铁,原来是从日本进口的,价格高,订货周期长。我们在国内多方寻找生产厂家,最后与江苏省机电研究所一起,对原材质进行分析,根据工艺对原配方结构进行改进,调整了化学成分中的C和Cr的含量。同时进行了调质处理,得到了以马氏体为基体加断网(MCr)>C3型碳化物的金相组织,碳化物呈典型菊花状分布。在调质情况下,晶粒得到了细化,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
工艺上采用了定向凝固方法,即在备件使用表面加强冷却,有意识的改变材料凝固时的结晶方向,这样碳化物结晶方向都是垂直于磨损方向,在磨损过程中就不易脱落,同时冷却速度加快后,晶粒细小,也改善了材料的性能,提高了材质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从而实现了抗磨性能的提高。我公司先后使用过不同厂家的产品,1副OK磨磨盘、辊圈在达到报废状态时,所生产的生料量及价格如表1。
3 效果与效益
我公司生料系统投资15万元,改造后满足了年产10万t水泥生产线的要求,生料电耗由改造前的25.37kWh/t降低为21.63kWh/t。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