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原因及危害
2005-12-09 00:00
引言
为保证工程质量,GB 50204-92《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建设部部颁标准JGJ 73-91《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明确规定,不合格水泥严禁用于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保证资料又规定,施工中所用的水泥必须经过该地区有资质的试验室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安定性是判定水泥质量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出厂检验必须合格方能用于建筑工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设工期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尤其在北方地区,可施工季节短,对工期要求更迫切),进入现场的水泥往往还未来得及取样复验即已用于工程,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小型施工企业甚至在对水泥安定性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施工,根本谈不上对水泥安定性的重视,致使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用于工程的现象屡有发生,造成的事故不乏其例。因此,充分认识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对工程质量的危害程度,对减少或避免工程损失是非常必要的。
1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内在原因
造成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泥熟料中的f CaO(或者还有少量MgO、SO3)。我们知道,水泥熟料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 CaO,它与SiO2生成硅酸钙,与Al2O3和Fe2O3生成铝酸盐和铁铝酸盐。要生产出高品位的优质水泥,就需要有足量的碱性氧化物(即CaO)来满足酸性氧化物的需要。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配料比例失当或煅烧温度低以及熟料冷却方式不当,其中一部分CaO就不能完全与酸性氧化物化合或是已形成的C3S发生分解,从而以f CaO的形式存在于水泥熟料中。这种经高温烧成的晶体颗粒呈死烧状,遇水后水化速度极慢。在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中,f CaO在水泥具有一定的强度后才开始水化,并伴随一定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巨大的膨胀应力,致使混凝土的强度急剧下降。当膨胀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损坏。
2 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对混凝土的危害
我院建筑工程试验室5年间共做安定性不合格水泥的试件54组,试验结果为:试饼膨胀疏松的36组,占试验数的66.7 %;试块疏松膨胀并龟裂翘曲的14组,占试验数的25.9 %;试饼崩溃的3组,占试验数的5.6 %.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会对工程产生危害的高达98.2 %以上。而且水泥的强度也大大低于标准中有关出厂水泥的规定,其中最低的1组,P.S 325的实际强度只有3.7 MPa;最高的1组,P.S 325的抗压强度为21.4 MPa;425水泥的强度也只有30 MPa.对试件外形体积检测的结果是: ① 除自崩2组无法进行检测外,其余52组试件的体积均出现膨胀现象,膨胀率最大的2 %,最小的0.5 %;②试件有不同程度的开裂、翘曲现象,其中3组试件体积膨胀率最大,整组试件均有开裂并伴随显著的翘曲变形;③自行崩坏的2组,在标准条件养护24 h后变成一堆砂灰。
以上水泥大部分是送检品,小部分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后送检的。凡工程中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的,均造成了程度不同的质量问题。事故发生的部位和损坏程度如下:
(1) 砌体部位:轻者砂浆达不到设计强度,重者砂浆几乎没有强度。随着砂浆中水分的析出干燥,砂灰变酥,用手指即可轻易扒下,墙体粘结强度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出现崩裂和损坏。
(2)装饰工程:使用在内外墙裙、踢脚线、抹灰层、场地及地面工程的混凝土砂浆,轻者装饰层无强度、起皮、开裂、掉砂、起泡等,重者抹灰层出现大面积脱落、掉皮,或因经不起风雨的冲刷而在短期内毁坏。
(3)混凝土工程: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板、梁、柱及预制构件处的混凝土材料,浇筑后凝结缓慢、无强度,随后便在构件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裂纹。尤其是位于承重部位的阳台、梁、挑檐板、雨篷等,拆除模板的同时就可能发生断裂或损坏。
3 对水泥安定性的简易判定方法
判别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有以下几种简易方法:
(1)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外表坚硬刺手,而安定性不合格水泥浇灌的混凝土给人以松软、冻后融化的感觉;
(2)安定性合格的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数呈青灰色且有光亮,而不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呈白色且黯淡无光;
(3)合格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强、粘结牢,石子很难从构件表面剥离下来,而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差、粘结力小,石子容易从混凝土的表面剥离下来。
4 结语
上面进行的安定性不合格的54组水泥试件的试验中,低标号水泥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其中325水泥52组,占96.3 %;425水泥2组,仅为3.7 %;525及525以上标号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为0.从水泥生产的工艺和设备来看,普通立窑生产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率极高,达70 %左右;机械化立窑生产的占30 %左右,说明立窑水泥的安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应严格控制、认真对待。而大型回转窑生产的水泥质量稳定、安定性合格率高,是今后水泥工业发展的方向。
为保证工程质量,GB 50204-92《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建设部部颁标准JGJ 73-91《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明确规定,不合格水泥严禁用于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保证资料又规定,施工中所用的水泥必须经过该地区有资质的试验室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安定性是判定水泥质量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出厂检验必须合格方能用于建筑工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设工期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尤其在北方地区,可施工季节短,对工期要求更迫切),进入现场的水泥往往还未来得及取样复验即已用于工程,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小型施工企业甚至在对水泥安定性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施工,根本谈不上对水泥安定性的重视,致使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用于工程的现象屡有发生,造成的事故不乏其例。因此,充分认识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对工程质量的危害程度,对减少或避免工程损失是非常必要的。
1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内在原因
造成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泥熟料中的f CaO(或者还有少量MgO、SO3)。我们知道,水泥熟料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 CaO,它与SiO2生成硅酸钙,与Al2O3和Fe2O3生成铝酸盐和铁铝酸盐。要生产出高品位的优质水泥,就需要有足量的碱性氧化物(即CaO)来满足酸性氧化物的需要。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配料比例失当或煅烧温度低以及熟料冷却方式不当,其中一部分CaO就不能完全与酸性氧化物化合或是已形成的C3S发生分解,从而以f CaO的形式存在于水泥熟料中。这种经高温烧成的晶体颗粒呈死烧状,遇水后水化速度极慢。在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中,f CaO在水泥具有一定的强度后才开始水化,并伴随一定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巨大的膨胀应力,致使混凝土的强度急剧下降。当膨胀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损坏。
2 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对混凝土的危害
我院建筑工程试验室5年间共做安定性不合格水泥的试件54组,试验结果为:试饼膨胀疏松的36组,占试验数的66.7 %;试块疏松膨胀并龟裂翘曲的14组,占试验数的25.9 %;试饼崩溃的3组,占试验数的5.6 %.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会对工程产生危害的高达98.2 %以上。而且水泥的强度也大大低于标准中有关出厂水泥的规定,其中最低的1组,P.S 325的实际强度只有3.7 MPa;最高的1组,P.S 325的抗压强度为21.4 MPa;425水泥的强度也只有30 MPa.对试件外形体积检测的结果是: ① 除自崩2组无法进行检测外,其余52组试件的体积均出现膨胀现象,膨胀率最大的2 %,最小的0.5 %;②试件有不同程度的开裂、翘曲现象,其中3组试件体积膨胀率最大,整组试件均有开裂并伴随显著的翘曲变形;③自行崩坏的2组,在标准条件养护24 h后变成一堆砂灰。
以上水泥大部分是送检品,小部分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后送检的。凡工程中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的,均造成了程度不同的质量问题。事故发生的部位和损坏程度如下:
(1) 砌体部位:轻者砂浆达不到设计强度,重者砂浆几乎没有强度。随着砂浆中水分的析出干燥,砂灰变酥,用手指即可轻易扒下,墙体粘结强度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出现崩裂和损坏。
(2)装饰工程:使用在内外墙裙、踢脚线、抹灰层、场地及地面工程的混凝土砂浆,轻者装饰层无强度、起皮、开裂、掉砂、起泡等,重者抹灰层出现大面积脱落、掉皮,或因经不起风雨的冲刷而在短期内毁坏。
(3)混凝土工程: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板、梁、柱及预制构件处的混凝土材料,浇筑后凝结缓慢、无强度,随后便在构件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裂纹。尤其是位于承重部位的阳台、梁、挑檐板、雨篷等,拆除模板的同时就可能发生断裂或损坏。
3 对水泥安定性的简易判定方法
判别用于混凝土工程的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有以下几种简易方法:
(1)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外表坚硬刺手,而安定性不合格水泥浇灌的混凝土给人以松软、冻后融化的感觉;
(2)安定性合格的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数呈青灰色且有光亮,而不合格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多呈白色且黯淡无光;
(3)合格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强、粘结牢,石子很难从构件表面剥离下来,而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差、粘结力小,石子容易从混凝土的表面剥离下来。
4 结语
上面进行的安定性不合格的54组水泥试件的试验中,低标号水泥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其中325水泥52组,占96.3 %;425水泥2组,仅为3.7 %;525及525以上标号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的为0.从水泥生产的工艺和设备来看,普通立窑生产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率极高,达70 %左右;机械化立窑生产的占30 %左右,说明立窑水泥的安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应严格控制、认真对待。而大型回转窑生产的水泥质量稳定、安定性合格率高,是今后水泥工业发展的方向。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