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分解窑后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我公司2500t/d预分解窑规格为φ4m×60m。2004年12月份开始,在距窑口35-40m处开始长后结圈,从筒体扫描仪上观察圈长约3米左右,较规则。窑头表现为火焰发飘,伸不进窑内,负压降低,并频繁出现正压;烧成带温度低,熟料质量差;窑尾温度高,严重时漏料。窑内通风不畅,严重影响了生产。后来,在设备、工艺、现场看火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预分解窑后结圈的原因
1.1煤粉水分大
我公司使用的煤粉挥发份在30%左右,热值在26000kj/kg, 属于易燃易爆煤种,为保证煤磨(规格φ2.8m×5m+3m, 风扫磨,篦冷机取热风)的安全运转,煤粉的水分控制较高,在3%左右。由于煤粉水分高,造成煤粉不完全燃烧,使液相提前在过渡带出现,形成结圈。如果煤粉的细度波动,煤粉的不完全燃烧现象更严重,有时一个班就能形成结圈。
1.2 入窑生料化学成分波动
由于我厂原料外购,成分波动较大,预均化堆场的均化效果不很理想,造成入窑生料化学成分波动大;生料磨产量波动、配料调整滞后性等原因也会引起生料成分波动,这样很容易使窑内产生后结圈。由于成分的波动,使生料的易烧性发生改变,窑的喂煤调整又不能及时跟上,从而使易烧的生料提前产生液相,黏结在窑衬上,产生结圈,特别是当熟料中的MgO含量到3%时结圈极易形成。
2.采取的措施
2.1 为提高煤粉质量,保证煤磨安全,对煤磨进行改造:1)在入磨的热风管道与篦冷机之间加沉降室,防止粉状熟料进入磨机。 2)把磨机的进料螺旋加高2厘米并打浇注料,防止煤粉沉积。
3)加强系统的密封,减少漏风。通过以上措施煤磨的入口温度从230℃提高到260℃,磨机出口温度从60℃提高到65℃,煤粉的水分在1%左右, 满足了烧成的需要。
2.2 为减少生料化学成分波动采取的措施有: 1)严禁不合格的原料入厂,并对成分波动大的原料分批、分堆堆放。2)严格物料的堆料作业程序,提高物料的预均化效果。3)稳定生料磨产量,避免由于生料产量波动引起的化学成分波动。4)生料配料系统采用计算机配料,使入窑生料的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
2.3 严格执行薄料快转制度。三班统一操作, 严格执行薄料快转制度,严禁慢窑大料、顶火逼烧。薄料快转,使物料在窑内的翻滚次数增加,有利于熟料的烧成;窑内物料较薄,有利于窑内的通风;窑速较快,物料不容易黏附.
我公司的窑速从3.4 r/min提高到3.7r/min后,窑结圈的情况有很大好转。另外,投料时在保证熟料烧成的前提下,尽量要快,我公司在窑保温时,从投料到正常大约用30分钟,避免了投料期间由于时间长、窑速慢,风、煤、料匹配不合理引起的结圈。
2.4 当结圈有形成迹象时,化验室及时调整配料, 主要是提高n, 减少液相量,控制结圈的形成,熟料率值的调整情况及化学成分、矿物组成见表。
项目 | 熟料的化学成分% | 率值 | 矿物组成% | |||||||||||
Loss | Sio2 | Al2O3 | Fe2O3 | CaO | MgO | fCao | KH |
n | p | C3S | C2S | C3A | C4AF | |
调整前 | 0.60 | 21.93 | 5.00 | 3.05 | 65.87 | 2.79 | 0.97 | 0.92 | 2.72 | 1.64 | 63.58 | 14.92 | 8.08 | 9.27 |
调整后 | 0.66 | 22.03 | 4.81 | 3.02 | 65.69 | 2.72 | 1.18 | 0.919 | 2.81 | 1.59 | 63.57 | 15.36 | 7.62 | 9.18 |
2.5 当有结圈迹象出现时,规定每班移动煤管一次,对内外风也要适当调节,使结圈在冷热交替的状态下难以形成。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