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才能扶强水泥业

2003-05-08 00:00
    水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水泥工业从整体上讲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新世纪的水泥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水泥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传统水泥工业如何走出一条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可能充分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零污染”?

  水泥工业大而不强,

  表现为“五大六低”

  在21世纪,水泥仍将是我国及整个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关小上大,压改结合,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使水泥工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改善,水泥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水泥行业的总体水平正在向“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目标迈进。不论是产品总量,还是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水泥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突破7亿吨大关,2001年全国水泥产量6.26亿吨,比1999年增加6500万吨,增长10.4%。2002年我国水泥年产量已超过7亿吨,其中经高温专门烧制的水泥熟料近5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1/3以上,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建筑材料和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水泥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全国水泥产值占建筑材料近50%。但是,2000年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为464公斤/人年,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为5958公斤。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累计消费量一般达到10吨以上方达到相对饱和点,我国的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保持一个较大的建设规模。大规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建筑材料的龙头产品———水泥业在未来20年有更大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将达到8亿吨。工业发达国家的水泥产量近10多年来逐年下降,发展中国家的水泥产量逐步增加,而且存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水泥的趋势,水泥生产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如此大量的水泥需求量不可能从国外进口,必须由国内提供,而且还要向一些国家出口水泥。我国水泥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表现为“五大六低”: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队伍大,资源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劳动生产率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水泥性能低,市场应变能力低,经济效益低。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和水泥性能低。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水泥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废气、废水和噪声。据统计,据2002年我国水泥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是809万吨(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水泥厂排放),占我国全年烟尘和粉尘排放总量的近40%,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负荷量达6.2公斤。除了排出大量粉尘外,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将排放出约1吨CO2和大量NOX、SO3等有害的废气。这些废气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与气候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加剧温室效应、产生酸雨等。水泥产量在现有的性能水平上继续大量增加,对我国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将更加惊人。因此,低性能、高污染、高消耗的水泥工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势必制约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是资源与能源消耗大。水泥工业是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工业。这既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管理水平有关,也与硅酸盐系统水泥本身的特性有关。由于水泥中主要矿物C3S的形成温度高达1400℃以上,水泥熟料烧成热耗很高。我国的水泥生产每年要烧掉近1亿吨煤,用掉近600亿度电。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年我国水泥工业煤炭消耗量为9360万吨,占全年煤炭生产总量的8.5%。虽然我国是煤炭大国,但世界七大煤炭大国中,只有我国的存采比不足百年,其余六国均在210年以上。同时,去年我国水泥生产还消耗4亿多吨石灰石和大量粘土。它们是化石类不可再生资源。比如我国目前已探明的可用于水泥生产的主要石灰石矿物,储量约为450亿吨,可开采利用的约为250亿吨,而现在每年生产水泥就要消耗大约7亿吨石灰石,个别省份在三四十年后就会出现优质石灰石资源枯竭的问题。

  三是技术含量不高,水泥性能低。我国目前6亿多吨的水泥年产量中,大部分是低标号、低性能的水泥。水泥的抗压强度等级普遍为32.5或42.5。我国水泥质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平均强度低于10~20MPa。这除了与我国水泥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立窑水泥占较大比重、含混合材料的水泥占较大比重及混合材料粗放添加有关以外,水泥材料科学发展缓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用低性能的水泥制备混凝土时,要达到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所需的水泥较多,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也较差。这样一方面浪费了大量水泥,另一方面建筑物的质量较差而使其使用寿命缩短,进一步造成水泥的浪费。

  四是企业规模小,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建材工业企业规模存在着极不经济的问题,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新型干法水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急需加速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我国水泥工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今后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完全可以按“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准则,在“一个不增、两个递减”的前提下,实现“三个增长”,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水泥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生产线为主线,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清理整顿落后“小水泥”为主要内容的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已进行了3年。目前,全国累计关闭淘汰小水泥厂3940户,压减落后生产力近1亿吨。在关闭小水泥厂的同时,坚持发展与淘汰并举、关小上大相结合的原则,推动了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快速发展。全国投入运营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总数已经达到171条,年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达8000万吨,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由不到10%提高到12.7%。据统计,江苏的石灰石资源按目前水泥厂的使用量只能维持50年,因此必须关小上大,压改结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用有限的石灰石资源生产高标号水泥,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泥企业应限期治理,对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立窑和中空、立筒等小型回转窑企业应坚决停产关闭;同时制订规划,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化生产布局,禁止除新型干法水泥以外的其他生产线的建设,严禁对立窑的扩径改造,用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取代立窑以及湿法、老式干法生产线,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迈进。

  二是改制增效,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形成规模经济。我国小水泥企业众多、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为此,应推进建材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支持建材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的集团化有利于增强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更广泛地利用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建材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建材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大企业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形成基于利益共同的企业联合体。

  三是要研发高新技术,减轻水泥工业环境污染。首先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手,借鉴外国水泥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策略,采取坚决措施提高熟料质量,以控制水泥产量和质量。在生产和应用领域强化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决贯彻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宁愿牺牲一点产量也要满足提高水泥产品质量的各种需要。严格控制和杜绝低标号和劣质水泥。推动水泥企业在优化水泥矿物成分设计、煅烧和水泥粉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使我国硅酸盐水泥熟料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生产各种优质水泥打下基础;鼓励发展新型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其次,研发高新技术,优化现有的新型干法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真正使之具有现代化企业的状态及水平,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均衡稳定生产;水泥工业的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应积极承担水泥生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研究和攻关,不断加速我国水泥工业科技进步,更多地采用节能粉末技术,发展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降低水泥工业综合能耗,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应用,建立科学的水泥应用结构,彻底解决水泥的运输使用问题,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减少粉尘排放,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产品的多样化、便利化和高质量的需求。密切同建筑业的联合,大力发展以高性能砼制品为主的各种墙体、屋面、地面材料,并且切实保证质量,降低价格和开发新品种,缩小黏土制品市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四是要加快工业及生活废料消解装备的研制开发,充分发挥水泥产业特有的环境保护功能,增加使用二次燃料(如轮胎等)及原料(如废油、废塑料、废纸和废木料等可燃垃圾)的比重,建设生态产业,真正把水泥工业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质,与地球环境有很好的融合性,是一种生态产品;水泥业可消纳利用许多其他工业产生的废品废料如粉煤灰等,把它们作为生产原料或改造成调节性材料;预分解窑系统可降解利用许多可燃性工业、生活垃圾及化工、医药等行业排出的危险废弃物,使其成为补充性替代燃料,并且无“二次污染”产生,比垃圾焚化炉更有优势。

  五是根治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由于我国水泥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有些污染治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难度很大。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环境意识,严格执法,贯彻“三同时”原则。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业新文明的基本标志,为此,上级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把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和国际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入手,改善工艺,严格按照“水泥大气污物排放标准”以及“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修订已有的水泥工业排放标准,同国际标准接轨;大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ISO10040环境协调性评价等一系列管理标准,从多方面对环境污染实行立体防治,实现“绿色工业”的目标;迅速推广IT技术,全面通过应用计算机集成造成系统、计算机辅助造成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情况进行全过程控制,走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路子。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19: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