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湿法窑的改造

2000-12-14 00:00
  在我国,变湿法窑为干烧窑的改造最早始于80年代初。当时的广州水泥厂为了探索有近50年窑龄的湿法窑技术改造,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用湿磨干烧的方式扩建5号窑、淘汰老窑的技改思路。至90年代初,已形成了以广州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金山水泥厂为代表的三种技改模式。随后又相继有广州水泥厂6号窑、英德水泥厂、渠江水泥厂上了湿磨干烧生产线,而光化水泥厂又尝试了混合法的新方案。上述实践虽然已对我国湿法窑改造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水泥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对我国近200条湿法窑生产线,如何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还是一个远未解决而又急需回答的问题。

  1正确把握我国的湿法窑改造

  国外由湿法窑到干法窑的改造始于60年代,改造的形式随着生产技术特别是新型干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从窑型上讲,在60、70年代主要是将湿法窑改为干法长窑或半湿法的SP窑,到了80、90年代则以淘汰湿法窑、新建较大规模的新型干法窑为主。从规模上讲,在国外湿法窑改造的进程中,微增型的改造集中在前期,倍增型的改造发生在后期。从技术方法上讲,湿磨干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新型干法技术在后期也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改造的思路基本上遵循了两条原则:其一是当设备陈旧、规格小时,关闭老线另建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二是当设备新、规格大时,可截短老窑就地改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能源、劳动力价格上有较大的差异,湿法窑改造方式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但是水泥技术进步的趋势是相同的,湿磨干烧技术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能代表水泥技术当前的发展水平,更不能代表水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国有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基本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家投资,企业注重的是技术的先进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对技改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已成为投资的唯一主体,技改投资的目标不仅是要收回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要求最大的收益率和增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过去那种重增产而不重经济效益的投资行为必须抛弃。湿法窑改造意图的实质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因此研究湿法窑改造,必须认知今后市场竞争的规律、水泥生产结构的走向。市场经济的特点,不但要求我们在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权衡湿法窑改造中的投资、增产、节能、工期等因素,而且要在技术结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上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特点,使企业通过改造真正获得利益、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湿法窑改造的具体方案

  湿法窑的改造实质上应该是湿法厂的改造,因此在制定订湿法窑改造的具体方案时,首先应对全厂做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当生产规模要增加一倍以内时,可考虑湿磨干烧的半干法生产方式;当生产规模要成倍扩大时,除原料特别难处理外,应该考虑干法生产。

  (1)在线改造 这种改造是通过对现有生产线的挖潜、改造,以形成微增型的湿磨干烧生产线,这是针对一定窑龄和规格的窑进行的改造。这种改造投资省、见效快、增产值,也必定增效益,可视为一种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前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在线改造是值得多数企业给予特别关注的方式。那种过多地担忧停产的损失,是没有说服力的,当代的思维方式应该更多地注重决策时间延误的损失。

  (2)离线改造 这种改造是通过淘汰老窑,充分利用老窑系统前后的生产设施,形成倍增型的湿磨干烧生产线,这是针对一些已无改造价值的老窑,或者虽有在线改造价值而技改目的是减员增效的倍增型改造。这种改造的规模、投资和效益紧密联系,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改造的规模应尽可能大一些,因此对于多台窑群体的改造较佳,有时适当扩大生料制备能力也是可取的。然而,通过成倍地扩大生料制备去追求改造的规模,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与斟酌的问题,因为这种投资行为能增加产值却不一定能增加多大效益。

  湿法窑的改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把握好湿磨干烧与新型干法生产技术的关系,并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应用好湿磨干烧生产技术,这是搞好湿法窑改造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我国的湿法厂才能伴随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入21世纪。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