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华水泥厂,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乐山广播电视报社 · 2019-08-13 09:40

  从乐山城区出发,经凌云路到九峰镇,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到嘉华水泥厂。路牌依旧,厂房还在,停工已久的厂区杂草丛生,耸立在厂房间的设备锈迹斑斑,闲置已久的机器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破败的老厂房,破漏的屋顶,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前几年生产线搬迁之后,这里就调整为公司的行政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原先的厂房目前处于闲置状态。”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触摸着斑驳的红砖墙,穿越时空的隧道,依稀还能看见往昔的热闹……

  破土马鞍山

  1942年1月,嘉华水泥厂在乐山城东郊马鞍山破土建房,占地80亩,厂房有大小85间。同年11月开始生产。

  嘉华水泥厂老照片

  乐山文史专家魏奕雄先生在其《抗日乐山》一书中写道,当时整个四川只有重庆一家,是犍为老乡宁芷邨经营的“四川水泥厂”。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众多党政机关和各类工厂纷纷西迁四川,水泥的需求量骤增,重庆的那家水泥厂供不应求。

  1938年,重庆华西兴业公司董事长胡叔潜抓住机遇,与工商界的其他人士一同筹款另建一座水泥厂。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于1940年选址乐山的马鞍山,这里离乐山城只有5公里,又濒临岷江,原材料、燃料和水泥成品,都可以通过水道运进运出。

  初名“华嘉水泥厂”,1941年8月改称“嘉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嘉华水泥厂。公司总部初设重庆市左营8号,后迁牛角沱。14位股东中,有胡正昂、刘鸿生、张伯苓、胡叔潜等,首任总经理胡叔潜。

  “胡叔潜是广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担任厂长的胡光燕,毕业于高级警官学校,是胡叔潜的亲弟弟。胡氏兄弟对水泥生产都不在行,就用重金延揽熟悉水泥工艺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乐山文史专家魏奕雄在乐山市档案馆见到胡光燕与多位水泥工程师的来往信件,内容多为商谈薪酬条件和敦促早日到厂就职的话语。

  “山牌”商标沿用至今

  当时的嘉华水泥厂,生产机械化程度颇高。有碎石机捣碎石灰石,有管磨机将已碎的石灰石与混合的焦煤、红土等磨为细粉,还有揉泥机和打球机,只有泥球是由女工们用手搓捏的。烘烧出窑后的熟料,复用碎石机粉碎,加入石膏后又进管磨机磨细成水泥,化验合格后再包装成桶。

  嘉华产的水泥都用“山牌”商标。从初产水泥质量不太理想,到强度、细度、凝结时间和固性都达到上乘,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

  1943年5月,经国民政府经济部商标局审定,核准了嘉华水泥的山牌商标专用权。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合工业研究社的检验结果认为,其产品质量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的标准。“山牌”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也是在1943年,嘉华的山牌水泥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特产竞赛会,被四川省政府评估为超等奖。嘉华声名大振。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顾毓环等,都到嘉华厂参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也先后来厂交流。

  自1943年至1945年,嘉华水泥平均每年行销西南各地四五万桶(每桶170公斤),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国防、建筑工程,对于巩固抗战大后方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953年嘉华水泥厂收为国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创的G级特种油井水泥,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质量达到国际水平。“那时候能在嘉华水泥厂有份工作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整个厂区和生活区闹热得很,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位退休老职工回忆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嘉华水泥厂几经变革。历经近80年的探索、发展、成长,曾经的“嘉华水泥公司乐山制造厂”,如今已成为嘉华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下属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旗下专营特种水泥的技术开发型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研发企业。

  自生产线搬迁停工之后,原来的厂区便闲置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陆陆续续走了出去,居住在这里面的大多都是老人,它们见证了这座工厂的修建、生产与搬迁,这里有他们无法割舍的情愫。

  乐山市档案馆里至今存有当年“山”牌商标的注册证。

  青瓦顶,灰白墙,斑驳而苍凉。杂草掩盖了当时的模样,但你依稀能够感受到它们曾经拥有的辉煌吧!

编辑:余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