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何时能迎来“立秋”,水泥向全球变暖说“不”
今年到底有多热,小编引用央视段子手朱广权的一段话:
高温酷暑,上蒸下煮。天气有多热?
男生出门,马上变暖男,天庭饱「暖」,地「热」方圆;
女生出门,妆容难保全,回头一笑百媚生,彩妆粉黛掉颜色。
NOAA数据研究称,2019年6月为140年来(从1880年NOAA开始记录温度算起)最热的6月。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快速发展,目前的气候变化已超预期,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了人类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谈及加速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可谓“罪魁祸首”。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这里提到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即为人们口中的温室气体,在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温室气体共有六种分别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其中,从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为工厂燃烧大量矿物燃料。以水泥生产为例,水泥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水泥熟料的生产过程。资料显示,生产1t熟料需0.161~0.296t煤,煤燃烧会产生0.383~0.704tC02,加上生成熟料时碳酸钙分解产生的C02,每生产1t水泥熟料会排放0.894~1.215tC02。这样大概计算而来,每生产1t水泥熟料就会排放约1tC02。
另据统计,从1970 年到 2018 年,全球水泥产量从 5 亿吨涨到了 45 亿吨,这就相当于2018年全球碳排放达45 亿吨。有研究显示,制造水泥这种建筑材料所排放的CO2就占了全球CO2排放量的7%,而中国则包揽了全球近一半的水泥生产量和水泥生产中的碳排放量。
自1824年法国学者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起,世界各国的碳排放意识便逐渐开始觉醒。历经百年之久,终于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面对地球共同的“敌人”,世界各国放下了隔阂、利益与荣辱,开启了一场人类史上具有生存意义的“战争”。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也是人类的责任与使命。为应对当前碳排放量的日益增长,2011年10月我国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成为了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不过笔者认为,碳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交易”而是自觉性减碳,将控制碳排放量成为自觉意识、责任和共鸣。
对于水泥行业而言,减少碳排放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从二氧化碳的输出端来说,水泥行业若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要减少熟料的用量,这就要求水泥生产过程中,应该放宽强度标准限制,用不同强度水泥满足不同施工部位的要求。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混合材以及外加剂的优化,利用更少的熟料使水泥强度达到施工要求。事实上,目前欧洲已经在大力研发低熟料水泥,未来用更少的熟料消耗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将是水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另外,水泥行业应该大力推动散装水泥的使用,减少水泥在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有报道称,1978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生产散装水泥37.42亿吨,可节约标准煤86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7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684亿元。然而,2018年我国散装水泥使用率仅为66.92%,远低于欧美国家90%以上的水平。
从控制端来说,水泥厂可以采用一系列技术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控制到适宜。当然,这一方式已在中国的水泥厂率先应用。2018年10月31日,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在安徽芜湖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建成投运,这项技术填补了世界水泥工业低碳技术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环保技术取得新突破,对全球水泥行业起到了强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当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不仅仅是国内水泥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全球水泥行业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
针对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世界性问题—气候变化,世界水泥协会(WCA)将于2019年9月9日至11日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举办“第三届世界水泥大会暨第二届全球气候变化论坛”,邀请各国行业人士共商大计。另外,本次会议还安排了参观安徽海螺铜陵万吨线工厂和芜湖碳捕捉项目,供世界学习交流。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