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亿!中铁、中交将联合修建世界最长海底隧道

基建通 · 2019-07-25 14:10

  芬兰-爱沙尼亚湾区发展有限公司(FinEst Bay Area Development)表示,将与中铁国际、中国中铁、中国交建合作,共同设计和建造总长约103公里的塔林-赫尔辛基海底隧道。

  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实现数万名游客从乘坐2小时的轮渡减为约20分钟的车程。

  由于芬兰和爱沙尼亚这两个国家被芬兰湾分割开来,往来十分不便,多年来两国政府一直在考虑将首都连接起来。

  2016年,芬兰和爱沙尼亚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修建一条海底铁路隧道,原计划该隧道全长92公里,建设成本在125亿欧元(约941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据该项目负责人、芬兰湾区公司创始人的最新说法,该隧道长度已增加至103公里,项目预算也随之增加到千亿以上。

  资金成了老大难问题。

  中企出钱出技术让世界最长海底隧道复活

  为了筹钱,隧道尚未开建,芬兰湾公司就已经“心急”地开放了隧道门票的销售渠道,单程票价50欧元,年度票价1000欧元,每站地耗时20分钟。

  2018年年底,迪拜建筑公司ARJ Holding向该项目提供了1亿欧元的投资,但对这一超级工程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投资企业——点石基金的150亿欧元(约1132.5亿人民币)可谓来得很及时。

  芬兰湾公司表示它已经与中国铁路国际集团、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和融资机构中国点石基金(Touchstone Capital Partners)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据悉,这150亿欧元的1/3将作为私募股权,点石基金将占少数股份,其余的2/3将作为债务融资。

  中企不仅出钱,还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据报道,由于芬兰和爱沙尼亚在隧道掘进和高速列车技术方面的造诣不足以支撑海底隧道的推进,所以需要新的合作伙伴。而中铁国际、中国中铁、中国交建这一超强组合,目前已得到了官方认证。

  芬兰-爱沙尼亚湾区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彼得·韦斯特巴卡表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它们各自的专业领域是世界上最强的”。

  老外的漫天要价成就中国隧道建设领先地位

  话说,关于修建海底隧道,我们曾有过一段辛酸的往事。

  还记得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怎样建成的吗?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过6.7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这是一个空前的挑战。为此,负责该项目的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带队到全世界考察。

  2007年团队去釜山考察时,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被人家一口回绝。考察团只好在附近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开了个船过了一下,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更屈辱的还在后面,团队找了当时荷兰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就1项专利技术,人家一口价:15亿!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中方提出3亿,“不买全部,只要把最危险最没有把握的那部分教会我们就行”。

  结果荷兰人丢下这么一句: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跟荷兰人谈崩了之后,林鸣就决定:自主攻关!结果大家现在也看到了,港珠澳大桥早已顺利通车!而我们自主修建的海底沉管隧道,也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对荷兰人来说,不仅钱没赚到,还多了一个让他们无路可走的对手,只怕肠子都悔青了。

  从低声下气、有求于人,到掌握核心、领先世界,也不过10多年而已。如今,我们即将在欧洲大陆再建一条更长更难的海底隧道。而那家漫天要价的荷兰公司听说已经倒闭了......

  我们一直在打破自己的记录因为已经没有可以超越的对手

  港珠澳大桥完工后,中国人建造海底隧道的经验和底气就更足了。

  一时间,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妈湾海底隧道、国内最长甬舟铁路海底隧道等,纷纷掀起了开工潮。

  还有已经批复的黄茅海跨海隧道、正在论证的烟大海底隧道、琼州海峡隧道也加快了前期研究,两岸人民期盼的台湾海峡隧道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中国的建筑强企们还盯上了海外市场这块大蛋糕,凭借着过硬的核心技术,一路高歌猛进。

  2013年,中铁隧道局给乌兹别克斯坦修隧道,19公里的卡姆奇克隧道,号称是全球最难的隧道工程,换了无数个工程师和队伍,50年都挖不通,我们一去3年就搞定了。

  前不久,由中国交建承建的中国海外首条长大隧道——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工程项目举行盾构始发仪式。隧道主体采用的也是中国规范设计,项目核心装备盾构机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与使用。

  我们给迪拜建最高楼,给俄罗斯修地铁,给非洲朋友修铁路,输出的都是自己的技术标准。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技术标准将逐步推广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建筑企业们之所以海外能拿大单,无非又是国内老一套——低价中标!但是,没有金刚钻怎敢揽那瓷器活?况且中企出海本就代表着国家形象,怎敢随意砸牌子?

  我们之所以低价,是依靠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以及中国工人的勤奋精神换来的。

编辑:余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8: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