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水泥:大股东暗造同业竞争
太行水泥流通股股东可能还不知道,公司于今年4月公告终止投资的黑龙江巴彦水泥项目,正由大股东太行集团如火如荼的继续建设,年底就要点火试产。
这个项目的日产能仅为1200吨熟料,并不被国家产业政策所支持。而且,屋漏偏遭连夜雨,始于年初的宏观调控又让建设资金出现断流。自今年年初至11月初,太行集团已经3次向内部职工集资,许以高于银行利率多倍的回报,继续投向这个项目。
巴彦水泥项目真能为太行集团带来高回报吗?而且,它如何解释为上市公司带来的同业竞争?
关联公司接盘
2004年初,太行水泥决定与黑龙江巴彦水泥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在当地组建注册资本金4100万元的“哈尔滨太行兴隆水泥有限公司”(下称巴彦项目)、太行股份以2870万元现金出资持股70%,新公司将投资约1.2亿元、兴建一条日产12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而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示重点支持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项目。
不过,3个多月后,太行水泥又公告称,双方决定解除此项合资协议。
但后调查得知,巴彦项目并未终止,只是改由太行集团一家控股子公司河北太行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太行实业”)进行操作,原先确定的投资额、产量均不变。
11月12日,有关人员者向太行水泥求证,值班人员重申:“(哈尔滨太行兴隆水泥有限公司)已经终止了。”
随后,有关人员以石灰石供应商的名义,拨通巴彦项目一位负责人的手机,这位负责人是太行集团派出人员。听说来意后,该负责人表示:“需要进石灰石……因为我们有矿山,价格是每吨20多元。”当被问及要货时间及数量时,他回答说:“12月底可能点火,日产量1200吨熟料。”
据悉,尽管项目依旧,但名义上的投资方已由太行水泥换作太行实业。太行实业与太行水泥同是太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为筹集该项目所需的资金,太行集团还广泛发动内部职工以“个人委托贷款”方式进行集资,集资对象包括上市公司的职工。
对于巴彦项目投资主体变更的缘由和经过,太行集团原主管上级单位渤海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国家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政策出台后,再由上市公司操作巴彦项目显然“不合适”。
太行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则称,变更原因是:作为当时主管上级的渤海集团“不同意”由太行水泥投资该项目。这位内部人士透露,在太行实业代替太行水泥出面投资巴彦项目的同时,原合作方黑龙江巴彦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也退出了该项目。目前,巴彦项目的股权结构是:太行实业持股51%,其余股权由个人投资者持有。
作为太行水泥的关联公司,太行实业介入巴彦项目,是否已与上市公司形成同业竞争?太行水泥是否有信息披露义务?
就此,太行水泥相关负责人尚未正面回复。而太行水泥证券事务代表刘宇,他表示:“该披露的信息都披露了”,其他问题则“需要查询相关资料后才能回复”,随后再无音讯,手机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太行水泥董事长王里顺、董秘郑宝金等公司高管的手机,也始终无人接听。
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号文(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2001年2月12日发布)规定,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都要签订协议,声明不与上市公司发生同业竞争,并规定该条款不仅适用于控股股东,而且扩展到适用于“一切直接、间接地控制公司或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人或法人及其控制的法人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董安生教授表示,公司存在同业竞争就不能上市;上市以后再形成同业竞争则不能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的再融资。
如果一家公司已经上市,且暂时没有再融资要求,那么有没有硬性规定可以约束大股东再“制造”同业竞争的行为?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一位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没有硬性规定约束大股东,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出现这个问题,当地证监局会要求大股东做出整改。
秘密内部集资
太行集团积极号召包括太行水泥在内的旗下公司员工集资的行为,已经被知情人指为“涉嫌非法集资”。
据知情人士介绍,太行集团从2003年年底开始以吸收职工参股形式筹资,迄今已进行了3次(第1次是去年底、第2次是今年6月、第3次于本月初刚结束),筹资时还承诺了不低于8.5%的年收益率,3笔资金均投向巴彦项目。
一份太行集团今年10月19日发布的“个人委托贷款有关问题的说明”上写道:“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银行不给贷款,使公司目前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暂时困难。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公司经理办公会决定,发动职工进行个人委托贷款。”具体做法是:由中国建设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作为受托人,交款人包括太行集团在职职工、退休及内退人员(含各子公司);委托贷款每份5000元,职工每人最低1份、中层干部(含助理)最低2份、公司领导最低4份;贷款用途是补充巴彦项目的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委托贷款期限为3年,中途不退本金,视公司资金状况可提前还贷,本金到期后一次付清;此外还约定,贷款利息按日计算,每半年结算一次,年利率为8.5%。
太行集团内部人士称,本月初刚结束的第三次内部集资筹得2000余万元,前两次“更多”。以此推算,迄今为止的集资额至少在6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太行集团一些职工并不愿意集资,但因有“人头计划”且公司领导要求“要爱厂”,只好缴纳这笔款,但很担心投资无法回报。
资金压力显现
发动员工筹资来启动巴彦项目,太行水泥的资金链并不宽余。回顾该公司上市以来尤其是近期的大规模产业扩张,可看出这种担忧有其现实依据。
太行水泥2002年8月发行上市,扣除承销费用及上网发行手续费用后,实际筹集资金总额2.776亿元。至2003年年底,该公司通过落实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投资项目和变更投向,已基本用尽上市初期所募集资金。
同时,太行水泥还用自筹资金和借款投向多处工程:在2003年在建工程中当期增加的投入内,自筹及借款总额高达1.55亿元;2004年中期,在建工程中当期增加投入为9572万元、其中仅有231万元明示为募股资金。
此外,太行股份还积极筹划异地扩张和增加在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如此也需要大量真金白银:仅对保定太行和益水泥公司(下称保定太行)、北京太行前景水泥公司(下称太行前景)增持股权和追加投资,就花费了自有资金5000万元以上。
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也证实了这一点。太行水泥200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与2003年年底相比,该公司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的金额下降幅度分别高达57.5%和74.08%。
太行水泥2004年中报的财务报表也透露出同样的信息,中报对此的解释称:原因是归还短期借款或向银行贴现补充流动资金所致。至2004年9月底,太行水泥的流动比率只有0.92、速动比率只有0.723,均小于1,意味着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确已不容乐观。
产业扩张之忧
上市初期,太行水泥在全国水泥生产企业中排名第16位,这或许成为该公司产能扩充的源动力,但大投入必然等于有丰厚的收益回报吗?
太行水泥2004年中报显示,水泥产品的收入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93%以上,其相关业务主要集中在廊坊重工太行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太行前景和保定太行。
后两家公司系太行水泥2002年9月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向后建成、当初锁定的目标是北京市场与河北市场,并先后在2003年年初和同年底实现投产。
但是,太行水泥原来预计这些项目在成本、质量、运输、市场容量等方面都有较理想的条件,而现状与预测差距甚远!
以北京市场为例,太行水泥原来预计该区域近几年水泥产量与需求量之间每年存在300万吨以上的缺口,公司在该区域的竞争中“没有劣势”。但事实上太行前景投产仅一年,作为其目标市场的北京区域水泥供求形势就已完全颠倒过来——目前北京地域每年只有2000万吨左右的水泥需求量、而产量已达到4000万吨。
这直接造成北京市场水泥价格走低、每吨水泥降价30至50元,同时回款率降低、一些企业不得不以赊账方式出售水泥;而国家宏观调控、煤电涨价、运力不足影响等因素,则进一步加剧了对水泥企业的压力。
市场形势反映到太行水泥身上,就是其2004年三季报和中报所显示的:存货(尤其是1年期及1至2年期存货)增加、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毛利率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保定太行、太行前景的原股东中,有的已大幅减让持股比例。
2003年6月,太行水泥收购了河北建设集团所持有保定太行10%的出资,将自身持股比例提高至75%;2004年5月,该公司又收购澳大利亚前景投资公司所持太行前景10%的出资,将自身持股比例提高至67%,澳大利亚前景投资公司则继续减少持股、至2004年9月已减少到5%。一进一出之间,反映了对该公司业务前景完全不同的看法。
巴彦项目的盈利前景,同样受到质疑。按太行水泥年初披露的投资总额1.2亿元、日产1200吨熟料计算,吨水泥投资(不含矿山和流动资金)将近274元,不仅高于海螺水泥铜陵工程吨熟料投资(200元)、华新水泥宜春工程吨水泥投资(240元),而且高于该公司前期投资的太行前景水泥公司投资(254元)。
此外,有行业分析师指出: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冰冻期长达4个月,施工期较短、企业开工率普遍不足、产能利用率难以提高,造成一般大型水泥企业新建、扩建的意愿不强烈。太行水泥不惜斥巨资“逆势”而上,此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尚待观察。
在投资回报不够乐观的情形下,太行水泥的大规模产业扩张使自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借款增加,太行水泥2004年中期的财务费用增幅同比高达129.82%,2004年第三季度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79.8%、总额高达932.8万元,为同期净利润的108.9%。
除了外债,还有内债。
一些太行水泥职工对当初筹资所承诺的贷款利息“每半年结算一次”,“年收益达到8.5%”能否兑现感到担忧——自上市以来,该公司2002年、200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6.08%、6.10%,从未达到过7%。
如果巴彦项目出现亏损,职工的投入如何回报?如果这个项目因为宏观调控最终被迫停产,职工的利益又由谁来保证?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yj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