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全球基建资金缺口每年约1万亿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增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供需缺口每年均处于约1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
庞大的基建需求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可盈利的基建项目让私有资本参与,如果找不到(可盈利项目),资本就可能放慢甚至停止投资活动。”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区主席陶匡淳告诉记者。
多位受访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吸引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开展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模式,降低投融资风险。
资金缺口持续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预计将迎来新的投资浪潮。但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
《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到,根据近年来主要国际机构的预测,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供需缺口每年均处于约1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根据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40年,全球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而全球各类基建投资缺口总额将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基建投资总需求的16%。
该报告由毕马威中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撰写。
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亚欧部总代表张后勤告诉记者,“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是上市公司融资,另一方面‘一带一路’项目很多是中国的一些基金提供资金。”
“目前沿线的基础设施投资大部分是央企去投,依靠‘两优’贷款、丝路基金等政策性支持,贷款利率大概低于市场利率6%~8%左右。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风险较高,民企也很难拿到低息贷款,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工程承包等项目投资。”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专家告诉记者。
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能源领域基础设施投资缺口预测为813.6亿美元;电信领域投资缺口为277.5亿美元;机场、港口、铁路、公路、水路的投资缺口分别为148.2亿美元、154.6亿美元、337.7亿美元、2333.2亿美元和208.3亿美元。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国家三分之二都是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这些国家基建和融资成本比较高,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较多。”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特别顾问兼内阁委员会主任Oyebanji Oyelaran-Oyeyinka在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非洲现在是城镇化程度最低的一个大陆,但增长速度很快,有很大的基础设施需求,据我们估计,每年约有750亿美元的投资缺口。
可盈利项目不足
巨大资金缺口的背后,融资成本高、项目可盈利性不足、国际资本参与少等问题不容忽视。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祝宪认为,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缺乏银行贷款的条件,有些基础设施项目虽然有回报,但回报不足,这类项目可能需要增加政府参与的力度。
陶匡淳表示:“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可盈利的基建项目让私有资本参与,可盈利不是有盈利那么简单,盈利和风险是要互相平衡的,如果找不到,资本就可能放慢甚至停止投资活动。”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包括全球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
《指数报告》称,自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重启加息缩表以来,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出现了大幅转变,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正在趋向正常化,以往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政策红利快速消失。总体而言,基准利率的增加宣布了低息贷款时代的终结,依赖美元融资结算的大型跨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指数报告》还认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参与,金融监管政策变化会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带来直接影响。
随着2019 年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放贷额度受到了限制,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来源将从银行贷款转向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融资难度和复杂度也将随之增加。
“质量和可持续性是我们评估是否为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的关键指标。基础设施可能带来财务方面的压力,要看项目的结构如何搭建,执行是否到位,需要良好的财务分析和可持续性的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Dr.Joachim von Amsberg表示。
创新投融资模式
多元化融资为“一带一路”乃至全球基建提供资金支持,是弥补基建资金缺口的有力途径。
报告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主要依靠中国主权基金和部分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国际私有资本参与度不够。
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私有资本参与,不仅能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能为项目实施带来新的风险管控体系、金融运作模式、设施建设技术和管理运营经验。
多位受访人士对如何吸引私有资本参与、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出了建议。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年报显示,2017年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总额是933亿美元,处于十年来第二低的水平,仅仅高于2016年。社会资本不活跃,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一致的痛点。
“建立市场机制、降低项目风险是国际私有资本决定是否参与的重要因素。”陶匡淳告诉本报记者:“可以创造条件为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提供空间,包括制定基建项目应该达到的一些市场指标,比如盈利、融资、可持续性、环保等方面的指标。”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说,基建项目一般来说项目周期长,有更长的还本付息的周期,能否实现自负盈亏是重要因素。在搭建融资结构的时候,私营资本可以补短板。比如建一条公路,生命周期30年,私营部门去投资的话,前10年是可以去融资的,但后面要靠一些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做更长期的投资。
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杨小军告诉记者,在资金融通方面,作为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基金坚持以股权投资和优先股、可转债等类股权投资为主,辅以夹层融资、债权、股东借款、子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提供美元和人民币双币种、融资与“融智”相融合的全方位投资方案,投资工具更多样、投资方式更全面、投资期限更灵活。
“从投资币种来看,基金目前以美元出资为主,但基金在人民币海外运用方面也已取得成功突破,人民币出资项目占投资余额达7.2%,基金双币种经营成果初步显现。”杨小军说。
编辑:余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