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与水泥工业发展

国务院参事 蒋明麟 · 2004-11-01 00:00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鼓舞下,近两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面对重重困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但是在经济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一些矛盾和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现在已取得明显成效。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水泥行业是这次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目标之一。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水泥行业如何积极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水泥工业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 成绩斐然 存有隐患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国内需求增长较快。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增长26.7%。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
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99.4亿元,同比增长41.6%。
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如: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居民收入,就业指标等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都比历史同期有较大的增长。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呈现出速度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发展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部分同志,在思想和行动上尚没有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固定资产增长过猛,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展,货币信贷投放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这些问题的出现,反过来又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原材料行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受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水泥工业显现强烈的发展势头,水泥产量年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80年代为10.2%,90年代为10.63%,进入21世纪后水泥产量增长速度依然惊人,平均年增加7233万吨,平均年增速为10.86%,2003年水泥产量达到81400万吨,比2002年产量增加8900万吨,增幅为12.28%。 我国水泥产品产量从1985年起已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位。水泥产品的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7—98%的较高水平。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建材行业提出“由大变强 靠新出强”的战略方针和水泥工业“控制总量 调整结构”,“降低投资、设备国产、优化设计、强化管理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近年来,水泥工业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和在水泥总产量的比例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98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6372万吨。2003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占全部水泥的25%左右,比上一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4年预计新型干法水泥将会进一步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今年即将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将达到204条。若条件允许预计将有150条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届时将新增近2亿吨产能。新型干法水泥在水泥总产量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取了重大进展。在过去开发和研制2000t/d 、4000t/d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采取自行研制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进一步开发和研制了5000t/d、8000t/d、10000t/d级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技术装备。这些大型水泥生产线均已相继投入生产或试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上同类型生产线的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在“工艺过程节能化、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环境清洁化、控制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成绩斐然。安徽海螺集团在今年相继投产的10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型生产线的先进水平:
熟料热耗:≦2950kJ/kg;
熟料标号:≧60Mpa;
平均游离氧化钙:≦1.0%;
粉尘排放浓度:≦50mg/Nm³;
熟料电耗:56Wh/t(自矿山至熟料库)。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竞争力明显增强。由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机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充分发挥了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效益,一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安徽海螺集团、山东山水集团、湖北华新集团、河北渤海集团、浙江三狮集团等2003年水泥产量都超过了1000万吨。他们在我国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在我国水泥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水泥工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虽然近年来新型干法水泥占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2003年以立窑等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的水泥仍占我国水泥总产量的75%以上。少数地区又出现新建落后立窑、扩径改造及一些已淘汰的小水泥“死灰复燃”等现象。二是由于市场拉动、融资多元、利益引导等原因,近年来在对水泥工业的投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由于体制上和机制上的原因,造成在2003年全社会对水泥的投资同比增加了133%。局部地区不顾资源和市场情况,投资扩张过猛,过于集中,造成能源供应、交通运力高度紧张,资源消耗过快,难以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生产。市场出现过度竞争,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三是大量落后水泥生产企业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宝贵的石灰石、硅质原料等辅助原料和燃料得不到充分利用,严重浪费资源,加大了环境的负担。四是落后水泥生产工艺在我国水泥生产中仍占较大比重,使得我国水泥产品中高质量、高标号的产品比重比较少,且质量不够稳定,对混凝土和建筑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上述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水泥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 果断调控 成效明显
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时、适度、有力、有效地实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对经济进行调节。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紧紧抓住投资膨胀这个突出矛盾,严格控制货币信贷和土地使用两个重要环节,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一些行业,包括水泥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提高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金比例,其中水泥行业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以上;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限制低水平和产业政策非鼓励的项目的投资行为,对产业政策鼓励的,有资源、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暂停审批农用地转非农用建设用地。与此同时,依据法律和国家政策,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水泥的在建和拟建项目是这次清理的行业之一,区别不同情况慎重加以处理;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对水泥行业等6个高耗能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分为淘汰类、限制类、允许类和鼓励类企业试行差别电价。增加有效供给,努力缓解能源和交通的紧张状态。
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宏观调控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已见成效,国民经济正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加强,出现转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82亿元,增长17.7%。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5320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居民收入和消费增加加快,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取得发展。
在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受到抑制,宏观调控已见成效。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由一季度的43%回落到28.6%。一些投资扩张过快的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其中水泥投资增幅回落44.9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重要进展。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趋缓。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连续上涨17个月后出现回跌,5、6月环比分别下降1.4%和0.3%。水泥价格稳中有降,7月中旬比上旬下降0.1%。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19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6%,但增幅比1-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多数行业利润增幅呈回落态势。一些重点调控的行业,回落显著。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7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倍,而1-5月份增幅高达4.97倍,6月份当月利润仅增长57.6%,呈快速回落趋势。利润的下降趋势也进一步抑制了投资的冲动和盲目性。
通过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及时、正确、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判断准,果断决策,主动调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按照适时、适度、有力、有效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控工作;坚持改进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的职能,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注重实效;坚持标本兼治,推进和深化改革,注意解决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
三. 宏观调控 任务繁重 科学发展 任重道远
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虽有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宏观调控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具体反映一是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去年底全国在建项目规模已达16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又新开工项目6.8万个,计划总投资2.4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各地拟建项目还有2万多个。地方项目投资增幅仍然较高,上半年达到38.5%,高出中央项目投资37.2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缓慢。水泥行业上半年投资增速仍然偏高,增长了56.5%,虽然低于去年全年的1.3倍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一季度增长一倍左右的水平,但是50%以上的增长速度还是偏高。
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能源、交通的瓶颈制约作用依然突出。高峰时电力将出现约3000万千瓦的缺口。局部地区用电供需矛盾突出,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这些情况对于水泥企业的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企业正常生产能力不能发挥,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下降。
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一些不良后果开始显现。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幅达到19.9%,同比提高9.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18.7%,增幅提高9个百分点。由于从需求端压制了对部分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盲目扩张行业中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部分企业流动资金偏紧。上半年,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下降。在金融机构具体操作上也出现某些偏差,使一些该支持的项目和企业的合理贷款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落实而造成的。当前,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如稍有放松可能出现反弹,甚至前功尽弃,造成更大的困难。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方针,稳定和落实中央已经确定的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面上来。
如何认清和对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决策。确实通过宏观经济调控,促进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增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努力使水泥工业成为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友好,经济效益佳,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原材料工业。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下一步水泥工业发展工作。
1. 抓紧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和后续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区别不同情况,认真加以处理。凡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应于淘汰的落后水泥工艺、技术和产品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停止建设,并作好已征土地的复耕、贷款保全和回收工作;对于属于暂停建设限期整改的项目,各项目建设单位要积极及时作好有关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市场准入的各项手续;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工作将对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在2004年本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水泥项目被列为,“除禁止类项目外,由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因此,抓紧制定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以此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规范企业投资方向。
3. 抓紧制定、修改和完善水泥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关于“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推进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修订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组织的审议,上报国务院批准后拟在2006年正式实施。企业应及早动手学习新标准,贯彻新标准,更新改进水泥工艺过程和生产各个收尘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真正使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大幅度的下降。很多业内人士对制定和贯彻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寄予厚望,称其为水泥行业的一场革命。而新标准贯彻的最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政府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修订和完善水泥产品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的工作应尽快提上日程。水泥这种原材料从其使用特性上来讲,仍然是一种半成品。我们应从混凝土和建筑结构的质量性能来研究水泥质量标准。特别是要提高我国混凝土的耐久性已经成为极为迫切的要求。其他,如:水泥工业能耗标准,水泥工业生产安全标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准入标准,都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抓紧制定或修改,以推动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4. 大力推进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水泥工业之所以在近20年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尽管我们已经能够自行研制开发、自行设计、制造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但是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总体技术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我们要在以下方面不断组织攻关,力争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节能粉磨技术。水泥生产是高耗电的过程,按传统的球磨粉磨工艺,原料、水泥成品和煤粉的粉磨电耗,要占整个水泥成品电耗的60%—70%以上。今年来,挤压粉磨工艺和装备显示了其节能降耗、减少噪音、维护简单和节省土建费用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在挤压粉磨的大型设备的研制开发方面,仍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
节能和热能回收技术。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热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国内各个企业也有不少的差距。我们应加强烧成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以降低热耗和提高余热回收利用率。包括新型预热器、分解炉,高效新型蓖冷机,短窑技术,高档高质耐火材料和纯低温预热发电技术等。
低品位原、燃材料和工业与生活废弃物的使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它的成功应用,不但大大降低了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在这方面要从具体政策上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不要的支持。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严格规范准入制度。
5. 大力推进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十届二次人代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水泥行业利用其独特的工艺生产特点,已经成为利废大户。已经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成功地运用到水泥生产的过程中去,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和燃料。使这些原本在人们看来是毫无价值和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通过水泥工艺的处理与应用使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作到“物尽其用”。但是,利用废物与发展循环经济绝不是一个概念。水泥工业利用废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和重要的基础之一,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于整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工业布局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来策划,根据资源的减量化原则,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排除物--另一工艺过程的原、燃料---产品---排除物---另一工艺过程的原、燃料---”的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与环境有好的生产加工系统。政府要从立法和制定有关政策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作区域经济和项目规划时,要有意识、主动地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模式来研究和论证,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6. 支持大企业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我国已加入WTO,如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水泥工业一些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面对的重要问题。企业应当利用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的各种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运用自由资金或资本运作,募集资金在境外投资兴业或收购国外企业股份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和开展国际合作。政府应当在项目核准或备案、银行信贷、外汇使用、质检、税收、海关监管等工作中给于企业有效的支持。
宏观经济调控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政府加强经济调节职能的具体体现。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水泥工业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抓住当前宏观调控有利时机,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发展思路,调整水泥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真正转变水泥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使水泥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负荷、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7: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