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 永盛不衰——浙江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谈行业发展前景

2004-10-09 00:00
  “我始终认为水泥是永盛不衰的工业!”

  10月8日,中国第一代水泥人、浙江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来到中国水泥网,铿锵有力地讲述了这个观点。“即使象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每年还是要用1亿吨水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胶凝材料能够代替水泥的。”

  水泥是基础性的化学重工业,也是反映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水泥厂给人的印象还是笨重的机器,大量的烟尘,灰蒙蒙的天空。对此,李辛龙感到“非常不愉快”。“当然,这是历史造成的原因。”他回顾着:“那时候需要用很多水泥,但是我们国家又没那么多资金,只有土法上马发展立窑,它的投资低,见效又快,而且当时对环保又没什么要求。浙江第一条回转窑是1957年在江山水泥厂建设的3×8米湿法窑,花了三年时间才投产,而且设备都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只有靠国家投资才搞的起来。”

  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新型干法窑还是发展不起来,因为投资太大。90年代初,建一条日产4000吨的线设备全部要从国外进口,投资额需要13亿,这是哪家水泥厂都承担不起的,而且市场对高标号的水泥需求不大,和立窑相比,在价格上又没有优势。直到2000年,新型干法技术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是通过水泥人的努力,新型干法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就降低了近一半的投资额。其次是能源紧缺促使企业提高技术,降低能耗,比如湿法窑每吨消耗1400-1500卡的热耗,而新型干法只要700卡,一比较,两者的差距就很明显了。再次是市场的需求,商品混凝土必须使用回转窑水泥,因此对高标号水泥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是历史的必然--水泥工业还是会回归到先进的技术上的,也就是发展新型干法技术,当然这要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

  说到这里,这位浙江水泥行业的老前辈不知不觉又提高了声音。“从全国来看,投产的新型干法线只占全部产能的30%,浙江是发展比较快的,大概到50%以上。因此,水泥工业还有大量的改造任务,方兴未艾,不是一个落后、陈旧的工业!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新型干法和立窑间的竞争,而是新型干法水泥间的竞争!”

  那么将来企业靠什么竞争?“靠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等到企业都采用新型干法技术生产了,生产水平上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企业间的竞争就靠管理、能耗、产品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体现。特别是能耗,水泥是规模生产的产品,每吨水泥降低一点热耗,全年几百万吨的产能,累积下来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新型干法窑在降低热损耗方面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300多度的废气没有得到利用,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只要投入一定的设备成本,就可以利用这些热能进行发电,从长远来说,必然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电力成本。

  高性能水泥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他特别强调,高强水泥不等于高性能水泥。比如在修造大坝时,就需要发热量低的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就派不上用场。高速公路现在可能用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但今后也将会需要专门的道路水泥。这些用途上的差异,都需要水泥不同性能的支持。这些竞争方向都取决于一个企业的人才实力,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怎么进行研发呢?一个企业不能指望挖一个人来应付一下问题,最终还是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稳定发展下去。

  对中国水泥网,李辛龙期许也很高。中国水泥工业的前景很好,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所以网站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比如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改变人们对水泥企业的错误印象,“水泥厂就应该是花园式的工厂。”中国水泥网将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宣传向人们展示水泥行业的新面貌和新技术。(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5 21: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