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中联:军工转民用企业的成功样板

中国建材报 王怡洁 · 2012-07-27 00:00

  在河南,有这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水泥企业。它于1970年由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出资兴建;1998年底,由军队移交地方,后加入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更名为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2006年成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企业;2007年6月,企业更名为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简称“南阳中联”)。

  作为从军工转民用企业的成功典范,40多年来,几次易名,几次换主,但,没能改变的是他们“艰苦奋斗、诚信务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八一”临近,中国联合水泥河南运营管理区副总裁、南阳中联总经理刘天成正在向有关部门安排“庆八一座谈会”的相关事宜。

  电话那边,记者听到有人向他汇报“公司现有复转人员8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5%”。“这是刚统计出来的。”刘天成笑着向记者说道,“每年的‘八一’,我们都要搞活动,比如座谈会等。”

  作为一名1990年来到南阳中联,有着近20年兵龄的老员工来说,刘天成对这个军工出身的水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二十几年的从业画面在他脑海里闪过:“我刚来时,就被整个水泥厂的气氛所感染……”

  刘天成情不自禁地向记者讲述着南阳中联的变迁。这其中,有军工转民用的成功,有军队化管理的传承,有找对“婆家”的喜悦,也有几十年来他的南阳中联情结。

  军工转民用:要干,就干最好的

  南阳中联的前身是军办企业,1970年9月18日组建于南阳市北郊蒲山脚下。

  当首批创业者来到这里时,面对的是荆棘丛生的一片荒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业者们风餐露宿,用人拉肩扛、抡锤挥镐这些原始的生产手段,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72年10月1日,工厂第一条年产4.4万吨普通立窑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为了预祝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们把自己生产的水泥注册为“航天牌”。从此,“航天牌”水泥源源不断地走进国防工程施工现场,走进地方重点工程。

  1998年,根据中央军委一纸命令,军队不再经商办企业。于是,“航天”退出军队序列,并于1999年移交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管理。

  “脱去绿军装,是否留有遗憾?对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否有过担忧?”记者问道。

  “不能说完全没有遗憾,担忧也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我们多了些对当今我国水泥工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在刘天成看来,由军工转民用,是南阳中联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后的两年,南阳中联也迎来了真正的发展契机。

  2000年,国家作出的“加快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积极调整水泥工业结构”的决定,拉开了新型干法水泥大发展的序幕。

  于是,当时还是“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前身)的决策者们也加快了考察了解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频率。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加坚定了企业上马新项目的决心。

  “2000年,当我们的销售人员找到宁西铁路南阳指挥部和施工业主,向铁路工程推销水泥时,被对方‘立窑水泥免谈’一句干脆的话挡了回来。这件事带给我们的触动很大,打击也很沉重。”刘天成向记者讲到。

  的确,像宁西铁路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自然是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工程所需的高标号水泥都是外地调进的。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航天”人。

  干,就干出最好的。也正是在那时,南阳中联痛定思痛,决策层经过深入讨论,达成共识: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新型干法水泥,改写南阳没有大型干法水泥的历史。

  人才不足怎么办?他们抓紧招聘、选拔和培训,并在实践中进行摔打磨练,大力建设学习型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满足了项目建设所需,而且满足了生产所需。

  从2000年至今的12年间,用刘天成的话说,就是“找对了‘婆家’”。事实证明,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的接管使南阳中联实现了三连跳。

  从日产3000吨熟料生产线到日产6000吨熟料生产线,从年产40万吨到年产400万吨,这个由军工转民用的水泥企业,真正实现了转型成功。

  军队管理传承:再强,也不能忘本

  在南阳中联转型成功的道路上,最离不开的应是军人精神的传承。或是受军队光荣传统的感染和熏陶,或是受强烈使命感的召唤和驱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南阳中联的每位员工身上,“艰苦奋斗、诚信务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40多年来,在南阳中联,从领导班子到基层员工,无不时刻想着要以军人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

  刘天成还向记者讲起了关于时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任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副总经理、中联水泥河南运营管理区总裁)任振河的故事。他是从王屋山下愚公故乡走出来的农民儿子。

  “1994年初,他走上厂长岗位时,企业由于刚刚扩建两条生产线,负债高达2000余万元。面对困难和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军人出身的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犹豫退缩,而是带着全厂干部职工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在他出任厂长的第七个年头,企业就由负债2000余万元转而积累自有资金6000余万元,成为河南水泥行业的一个奇迹。”

  经历了曾经的辉煌,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艰难抉择,再到如今的突出重围,南阳中联的每一步都凝聚着500名员工永不放弃的精神。

  虽然褪去军装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现在的南阳中联仍然保持着军队作风,并将这一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当记者问刘天成怎么理解“准军队管理和准军队情结”时,他却笑了。在他看来,“准”这个字已不足以表达南阳中联传承几十年的管理模式。

  “可以说,我们有完全的军队情结和军队管理模式。”刘天成说道,“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要求员工宿舍的被子要叠得有棱有角,各种日用品也要摆放整齐,企业有仿照军队的内务检查,一周一次。”

  不仅如此,员工们上下班时要列队。“你会看到,在南阳中联的每个人都是腰背挺直、精神饱满,包括我自己也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毕竟,在南阳中联,复员军人只是少数,大部分员工是否习惯于这种管理模式呢?

  刘天成则告诉记者:“一些新进员工刚开始不太习惯,但后来,他们也被企业沿用至今的军队化管理模式所感染。现在,他们也很感谢这种模式的培养。即使我们不要求,他们也会自觉地按照这种模式做下去。”

  此外,诚信也是南阳中联传承下来的重要品质。刘天成欣慰地说道:“一些经销商听到我们是军工出身的企业,就很信任我们,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很感谢这样的军工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精神才得以传承。”

  如今的南阳中联,已经全速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虽然复员军人数量不多,但他们所起的榜样作用不可小觑。

  对这样一个军工背景下的企业来说,“再强,也不能忘本”已经成为所有员工时刻谨记的名言。

编辑:zxy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3: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