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寿顺:中材装备比肩德国制造

《中国建材》 俊明 · 2012-07-13 00:00

  引子:一条新闻引出的故事

  关于宋寿顺和中材装备的故事,那要从中材集团的一条新闻说起。

  2011年3月,中材集团网站一条“比肩德国制造,集团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平台”的消息吸引了业界人士的目光,随后,这条关于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的消息不胫而走,出现在国内各建材网站和平面媒体的显要位置。

  了解建材的人都知道,中材装备的成立标志着中材集团在资源整合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最终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给期待中国装备企业做大做强的人们空下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而此时,在兴奋的人中,有一个人心潮涌动,百感交集。他就是宋寿顺,中材装备的新任董事长。这位15岁便进入同济大学硅酸盐专业学习,之后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的“老建材”心里明白,中材装备的组建大幕落地,一个新时代也随之开启,他肩上的担子不是一句“沉甸甸”就能说清楚的。

  “比肩德国制造,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平台”,这是中材装备与生俱来的使命,这一使命承载着所有中材人的梦想。宋寿顺知道,担子有多重,路途有多远,艰辛有多少。而他早已做好准备,整装待发。

  喜欢挑战,向来是他的个性,而30年的历练使他明白,当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时,前景便会变得越来越明朗。

  比肩德国制造:中材装备应运而生

  在世界市场上,“德国制造”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正是这一代名词成就了德国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比肩德国制造,中材装备承载着中材人的使命而生。

  “中材装备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呼唤高品质装备制造体系!企业自身的发展呼唤中材装备的面市,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形势需要中材装备的面市。”宋寿顺的话不多,但高昂而激情的声音给人振奋的力量。

  中材装备成立之前,中材集团的装备业务分散在集团和中材国际旗下的20多家单位和机构,大家各自为战,进行的都是非规模化的专业机械制造,资源形不成合力,更谈不上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这对于早已“走出去”参与国际水泥工程竞争的中材集团是块短板。

  “组建一个‘拳头’装备企业,打造一个平台”!一向以高品质和基业常青为追求目标的中材集团的决策者们做出了历史的抉择。

  宋寿顺明白,这个抉择既体现了集团的战略思想,又契合了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风风雨雨30年走过来,宋寿顺亲历了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他说,如今的行业比起以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粗放型作业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节能降耗、提升品质对建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进步转变,中材装备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2011年3月22日,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

  中材装备的理念是:专业品质、高端制造、比肩德国品质。

  中材装备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做精装备业务,推动水泥装备制造的大型化、系列化和成套化。加快矿业、新能源、资源环境等新产业装备制造外延化、重型化发展,将中材装备集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装备产业集团。

  国家有关部委对之寄以厚望,希望中材装备集团对标国际一流装备企业,早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集团董事长谭仲明的手重重地落在宋寿顺的肩上,“比肩德国制造不是一句空话,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的”!

  宋寿顺分明感受到了谭总殷切的目光中透出的爱惜之情,他挺了挺厚实的肩膀,坚定地点了点头。他明白董事长的深意。

  认准了目标便勇往直前,这本就是他的个性。

  何况,从事专业的装备制造,他有着丰富的经验。

  那是上世纪末,宋寿顺尚任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时,水泥装备制造行业的状况是有的单位只负责研究设计、有的单位只负责加工制造……而专职“研究设计”的天津院,却买地组建了自己的机械装备公司,进行技术成果的转化。

  当时有人担心宋寿顺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他却哈哈大笑,“这就是观念的碰撞,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我们需要这样的火花,它会让我们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

  按照原来的模式,设计院只做装备的设计,加工制造等由后续厂家完成,比如回转窑我们设计之后,交给他人加工制造,最后被业主买走。然后整个项目由业主负责。最终是三方都不能对结果负责。没人负责,有问题就开始扯皮。这对业主非常不利。

  宋寿顺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女同志的项链,它经过了设计、加工等多道工序,大家都认为自己对项链做出了贡献,但真正出现问题,只有买主自己负责。

  我们在2002年开始一连收购了几家装备制造企业,就是为了跟国际接轨,使装备制造的责权利统一起来。

  过去的市场要求提供中端技术和产品就可以,而今天要求高端技术和产品。追求品质、苛求质量,精密、专业、高端。我们的理念既顺应时代的要求,又对接国际市场。

  宋寿顺的话斩钉截铁,信心来自集团的正确决策和对他的信任。[Page]

  比肩德国制造: 握紧拳头形成合力

  “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一向在于非价格因素,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售后服务,这是一个完整而高端的体系。比肩德国制造,中材装备的路或许艰辛,但不会漫长。

  宋寿顺上任后的三把火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重组、整合、改革。

  要将分散在中材集团与中材国际旗下20余家“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企业有效地重组整合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个人、企业,甚至地方政府,人员和资产的加减法也决不像算术计算那么简单。此事棘手,但关乎企业的“发展前途”。

  一向行动果敢,雷厉风行的宋寿顺再次发挥了他的个性。“散兵游勇只能是装备集团的昨天和历史。我要打造的是一支集团军!组织构架、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全部一体化,这是必须的!”

  形成一个新的管控体系,用完全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流程要求,像国外企业一样,无论在哪里建厂,厂房和管理体系完成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剧本唱戏!这就是宋寿顺的想法。  “只有一个剧本唱戏,大家才有共同语言。”

  整合的过程,也是强化管理的过程,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习惯的东西要改变很难,它需要给人们时间去适应,去改变。而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这个过程给他的时间太少。从他上任的那天起,有一个声音就一直在他心底回旋:“5年内,将公司装备业务发展成为在国内有相当水平和国际知名品牌的重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一直压迫着他,他好似驾着一辆飞驰的列车,必须一直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做事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今天有付出,明天才有收获。”

  到各企业奔走调研,梳理各种复杂关系,制定实施方案,督察执行情况……那段日子,他的生活全部被工作占满,包括周末和节日。

  “以前各自为战,每个企业产品都是一样的,‘全产品、全产业链’,现在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只有握紧拳头形成合力,我们的出击才有力。过程虽难,但前景令我们充满信心。大家都很明白,也很卖力。”

  谈起这个过程,宋寿顺一脸的轻松,满怀的欣慰。下属们从他脸上找不到一丝疲乏,只有工作的兴奋与激动。

  无论多难,无论多累,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永远是那个腰板直挺,容光焕发的宋寿顺。也许其中的困难与艰辛,会一直深埋在他心底的某个角落,只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成为他对历史的回忆。

  “没有创新的理念,就无法应对市场和竞争。日本人说‘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手段’,德国人讲‘传统与创新并举’,对于我们,只有改革创新才有生的希望,否则只有死亡。”

  是的,从中材装备组建的那天起,创新就一直伴随着重组、整合的全过程。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机械制造企业整合为“正规化的装备制造产业集团”,建立起集团一体化的研发体系、营销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这是宋寿顺带领中材装备唱的一出重头戏。

  建立研发专业体系。宋寿顺说,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要跟国际接轨,必须建立自己独有的研发体系。为此,中材装备重新组建了12个集团研究所,原来分散各处的人员全部进入对应的研究所,从经费到工资、考核,全部一体化。“我们过去是醒得早起得晚,现在必须早行动早主动早得益。”

  建立制造销售体系。先后在天津、唐山、徐州、溧阳、扬州、常熟、淄博、成都等地设立组建12个装备制造基地,并进行了专业化分工,按照加工工艺、工装条件和资源、加工制造管理优势做专业部件。宋寿顺说,“这就好比制造汽车,12家企业全部变成了不同零部件加工厂。专业化的加工生产是根据专业的加工优势去制作专业的产品,无疑能够提升效率、保证品质。因为资源的配备、加工的工艺、专业化的定位和管理都是规范和标准的。”

  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在宋寿顺看来,售后服务体系是中国国有企业与国外现代化企业相比最落后的一个环节。但这也恰恰是把好产品用好的最重要的环节。“要跟国际化大企业对标,我们必须强调这一环节,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平台,这不是客户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这样做,我们的售后服务体系非常完备,我们在出售产品时,便主动包括了所有的服务,如对方员工的培训、现场指导、试车调试。”

  “市场形势很严峻,竞争对手很强大。要在此逆境中闯出自己的路子,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宋寿顺的神情变得严肃而认真。[Page]

  比肩德国制造: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德国制造”为什么能够雄霸全球、长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德国企业视品质为生命,对品质精益求精,更因为德国人决定追求“最好”时不会因为满意而停止脚步。中材人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追求。

  宋寿顺将中材装备的产品和业务定位概括为三个方面:水泥技术装备及其纵向延伸,核心技术产品的横向拓展,新产业、新业务的拓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做精传统水泥技术装备,增强竞争力;为新行业装备制造业务的发展建立平台;做好国外近100家,国内1000多家客户的售后备件服务。

  但中材装备似乎生不逢时。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越来越不景气,许多国际化大集团新招频出,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最近,老牌劲旅“史密斯”将机械装备制造总部迁至印度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无疑对我国的水泥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在中材装备成立不足一年的2011年底,伴随着自然界冬天的临近,水泥行业的冬天似乎一起悄然来临。产能过剩,市场萎缩,危机当前,有人观望,有人担忧,有人呼吁,有人为宋寿顺捏了一把汗。

  “没有压力何来动力,没有挑战何来进步。危机是什么?危机等于危险加机会!”宋寿顺的信心不是没有道理。

  他对行业形势的把脉,对企业现状的分析有理有据,精准恰切。

  企业关键是看有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看能否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业务模式。国内的水泥工业正从粗放型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生态环保型转变。市场需求虽然在萎缩,但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淘汰落后,设备的更新改造,售后服务等领域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只要能够不断提供持续创新的技术、装备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就能服务和引领水泥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水泥制造业的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生态化发展。

  他的话铿锵有力,“适应社会进步主旋律的行业无疑就是朝阳行业。朝阳行业必定会有大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不惧怕危机。”

  他说,中材装备有自己的优势。目前,我们的立磨产品有一半以上的客户是非水泥行业,2011年,我们的非水泥装备产品占合同总额的15%,2012年将达到20%,到“十二五”末争取实现水泥装备和矿业等其他领域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各占一半的目标。

  说到兴头,他的声音不禁高亢起来。

  向新行业拓展的途径,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装备集团现有的水泥技术装备拓展、移植到新领域。二是通过购买新技术或并购国内外知名公司高起点地进入矿业等新领域,把中材装备的技术和新领域中的知名品牌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加快向新领域拓展的步伐。

  他如数家珍,一边掰着手指一边兴奋地介绍。

  中材装备拥有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T/D~12000T/D系列规模的全套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特别是最新研制开发的第四代行进式稳流冷却机、专用大型破碎机、大型立磨、大型辊压机、高效选粉机、气震式袋收尘器等多项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项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或打破国外大型装备核心技术垄断,改变了大型关键设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

  宋寿顺有理由兴奋。中材装备虽然刚刚成立一年,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首台国产矿渣辊式磨系统已经成功推向了国外;马来西亚项目的全部技术装备完全由中材装备制造……

  远航开启新蓝图,风好正是扬帆时!

  中材装备已经扬帆起航,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她要发展成为专业品质、高端制造,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打造“创新型、国际型、价值型”高端装备产业集团,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她要加快新产业装备业务的横向拓展,为公司新业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她要将非水泥业务装备制造领域业务作为重要的拓展方向,使其向综合性、全球化、高技术的重型装备高端制造企业集团转型,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她要与国际一流质量对标,推行缔造“国际一流”品质的质量管理战略,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她要发展成为在国内有相当水平和国际知名品牌的重型、高端装备产业集团,她要走的路还很长!

  宋寿顺生于富阳,美丽的富春江穿城而过,那是一方山清水秀、地杰人灵的热土,汉末孙坚、孙策就由此崛起江东。东吴的发轫之地,不仅养成宋寿顺爽直、豪放、霸气、有张力的个性,更使他生来就具有了喜欢挑战,寻找生机的强烈意识和能力。

  他的信心来自于对大环境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准确研判,来自于中材集团和中材国际正确的战略决策,更来自于中材装备人的敢为人先、勇挑重胆。

  把握机会者把握命运,把握机会者把握未来。

  我们相信,比肩德国制造,对于宋寿顺不是梦想!对于中材集团不是梦想!

编辑:yang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2024-11-06 09: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