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之际混凝土频发强度不足、裂缝、表面缺陷等问题,如何解决?
在这春冬季节交替之际,昼夜温差、风速变化大,混凝土在生产、运输、浇筑、养护等环节易受影响,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混凝土强度不足、裂缝、表面缺陷等现象,现与同行共同探讨春冬交替之际混凝土产生强度不足、裂缝、表面缺陷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1混凝土强度不足
1.1主要原因
(1)气温刚回升,容易忽略寒潮情况,盲目降低混凝土配合比的水泥用量或胶凝材料用量。
(2)春冬季节交替,未对外加剂中的保坍剂组分做及时的调整,气温回升后保坍性变差,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偏大,到达施工现场后流动性不满足施工要求,施工时再加水调整拌合物流动性,导致入模的混凝土拌合物水胶比增大,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
(3)因春冬季温差变化大,早晚不同温度段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掺量不同,早上温度较低外加剂掺量较低,中午温度上升,在生产控制过程中若未及时调整外加剂掺量,当混凝土拌合物达到要求的流动性时,拌合用水超量,从而增大了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进而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4)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养护,造成早期混凝土失水,影响强度的正常发展。
1.2预防措施
(1)不盲目降低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用量和胶凝材料用量。
(2)要求外加剂厂针对气温情况及时调整外加剂的保坍性能,使外加剂保坍性能满足混凝土运输和施工的要求。
(3)在混凝土质量控制过程中,及时调整外加剂掺量,严格控制水胶比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4)及时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和保护,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
2混凝土裂缝现象
2.1主要原因
(1)春冬交替,风多、风速波动大,混凝土表面失水较快,在施工过程中易忽略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保湿养护,从而导致干缩裂缝的出现。
(2)昼夜温差大,未及时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温养护,从而导致温差裂缝的形成。
(3)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用量需合理控制,若配合比中水泥用量过高,水化热过高,易导致裂缝的形成。
(4)对外加剂的保坍性未及时调整,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途中坍损过大,到现场后再加水调整拌合物流动性,改变了混凝土的水胶比,导致混凝土抗裂性降低,进而增大了混凝土开裂的几率。
(5)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风速和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使混凝土表面水份蒸发过快,影响收面工作,工人为了收面方便,向混凝土表面浇生水收面,增大了混凝土表面的水胶比,降低了混凝土表面抗裂性,以致诱发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形成。
(6)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踩踏、错位,导致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受影响。
(7)收面工作不及时,抹面工序未到位。
(8)混凝土浇筑后过早上荷载,构件堆放、搬运、安装时其支承点、吊点位置不当,或受到碰撞,或构件反放造成混凝土裂缝出现。
2.2预防措施
(1)及时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湿、保温养护。
(2)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及时进行振捣、收面、养护等工序。
(3)合理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防止因水泥用量过高水化热高,诱发裂缝。
(4)严禁在收面和调整混凝土流动性时加生水。
(5)严禁过早上荷载,对拆除的模板、构件进行及时清运。
3混凝土表面缺陷
3.1主要原因
(1)春季气温回升,部分外加剂厂调节外加剂保坍性时利用缓凝方式,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偏长,加之施工赶工期,过早拆模、踩踏、上荷载,以致混凝土墙体、板面产生缺陷。
(2)浇筑混凝土前,模板未清理干净以及未被充分湿润。
(3)由于春季雨水较多,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导致混凝土表面被雨水冲淋,产生返砂、起灰现象。
3.2预防措施
首先,要求外加剂厂利用合理方式调节外加保坍性能。其次,在施工中及时对模板表面进行清理和涂刷脱模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雨水冲淋混凝土。
总之,有效预防混凝土产生强度不足、裂缝、表面缺陷等现象,就要求我们在生产控制时严格把关材料的质量,在过程控制中,及时对混凝土配比和性能进行调整监控,在混凝土浇筑时的各个工序严格到位,及时对混凝土进行保护和养护,才能有效的防止或避免混凝土缺陷的产生。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