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凯盛开能:打造国际化团队 争做行业龙头
南京凯盛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纪元
对水泥行业来说,余热发电已经是相当普及的技术,南京凯盛开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开能)已为广大水泥企业所熟知。据业内人士估算,在国内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中,凯盛开能大概占有了30%左右的市场份额,成绩斐然。在出众的业绩背后,有哪些汗水与智慧在支撑?日前,中国水泥网记者前往南京,就企业情况、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等问题采访了凯盛开能公司总经理宋纪元先生。
据介绍,凯盛开能2005年正式成立,起步虽然不算早,但是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一家专业从事节能环保和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余热电站投资运营、核心产品制造等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实现合同额20亿,完成合同金额10亿,实现利税1.6亿。未来五年,凯盛开能将努力保持在30-40%的增长速度,定位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将余热发电和节能服务进一步做好,将自身打造成国内节能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国际一流的节能工程技术公司。
“我们定下了一个目标,到‘十二五’末,凯盛开能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力争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两番。这一目标很具挑战,为此,公司内部的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比如管理方面,凯盛开能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公司制度体系、流程的优化、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与创新;在科技研发方面,凯盛开能加大了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力争寻找新的突破点,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宋纪元向记者介绍道。
应对竞争:走出行业 跨出国门
凯盛开能公司总经理宋纪元(右)与中国水泥网电子商务部销售经理江勋(左)
最近几年来,随着项目建设的高潮过去,水泥行业余热发电市场整体趋于稳定,但据宋纪元介绍,由于凯盛开能前期工作扎实,随着客户认可度的稳步提升,凯盛开能在2011年的业务依然是增长的。比如在西南地区,最初客户并不怎么认可凯盛开能,随着业绩的积累,现在凯盛在当地的中标率相当高。但凯盛开能依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实从2009年开始,考虑到水泥行业市场空间有限,凯盛开能已经开始依托建材行业余热发电业务积累的资金、人才、经验,有意识地做出应对。”他表示,凯盛开能的应对主要遵循两个思路:一、国内实现跨行业发展;二、跨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
据了解,由于凯盛开能较早地认识到了水泥行业余热发电市场空间的有限,因此在拓展其他行业上,凯盛开能走得比较早。凯盛开能在往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多行业拓展,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在水泥以外的行业中,凯盛开能取得业绩最好的要属钢铁行业,现已承接了邢台钢铁集团、河北普阳钢铁集团、河北前进钢铁集团、鑫达钢铁公司等诸多项目。宋纪元也很看好铁合金行业,他认为,铁合金是高能耗行业,且生产线众多,因此余热发电的市场空间也很大。但是铁合金企业经营相对较粗放,由于能耗高,所以一般建在西部等电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因此对余热发电兴趣不大。不过随着铁合金行业整体步入产业升级阶段,再加上电价持续上升,未来铁合金企业的经营压力会越来越大,必然会考虑上马余热发电项目。
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凯盛开能在2009年开始接触与尝试,2010年走出国门进行拓展,2011年就收获了不少项目。谈及国外市场机遇,宋纪元表示,象海湾地区、中亚地区等能源丰富的地区,对余热发电需求不是很强烈,但是象印度、巴西、非洲等电价不低的国家,余热发电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目前凯盛开能在印度、伊朗、土耳其、马达加斯加等国都有余热发电项目,特别是在印度,有四个项目在进行。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余热发电市场上,在水泥、火电、钢铁等不同行业,凯盛都遇到了许多竞争对手。宋纪元认为,国际化战略是长期战略,凯盛开能不追求短期的利益回报,而是要把现有项目做好,把队伍建设好,把功底练好,控制好成本,以应对更为广阔的市场挑战。
之所以如此看重国际化战略,宋纪元说:“当我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发现余热发电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我到国外考察时,发现一些国家的余热发电市场,就是中国市场二三十年前的样子,有着巨大的空间。问题是要怎么把这个市场做好。”
他表示,在走向国际市场以后,凯盛开能发现很多客户在选择中国制造的环保设备时会有所顾虑,因为这些客户十分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环保设备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全球服务体系,尽管一些中国制造的设备质量很好,价格也很便宜,但由于在国外没有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遭到了冷遇。为此,凯盛开能打算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之后,着手建立一些分公司,逐步打造国际化售后服务体系。
[Page]
余热发电:匹配为先 吃透工艺
针对一些水泥企业反映的余热发电实际情况与设计不匹配的现象,中国水泥网记者也向宋纪元进行了询问。宋纪元表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凯盛开能在一些案例中发现,余热发电与水泥的生产工艺有一定关系。建议水泥企业在余热发电的实际运用中,找到水泥生产工艺和余热发电之间的最佳匹配,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达标,且能耗不太高的情况下,使余热发电系统运行在最佳点,而不是单纯追求发电指标有多好。
就水泥生产工艺,宋纪元进一步谈到:“实际上,我们做各行各业的余热发电,技术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工艺吃透。”在水泥、钢铁等行业,凯盛开能拥有精通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在具有对该行业充足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完善、创新。“
针对一些企业陷入片面追求发电指标的误区,宋纪元对记者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他认为,余热发电是工艺的附属,是将工艺过程中没有利用的余热进行回收。最大的节能是工艺的节能,理论上讲,没有余热排放的工艺才是理想状态。”从长远来讲,余热发电应该被消灭掉。“宋纪元笑着说。
至于对早期建设的余热发电项目进行技改,宋纪元认为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新建项目的减少,技改会受到企业的关注,当然难度也不小。
企业创新:涉足低温 挖掘新载体
宋纪元曾说过,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据宋纪元介绍,凯盛开能的团队总体上是一个技术型团队,包括市场开发、营销、管理、研发、服务等在内的环节中,其相关人才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背景。正是凭借着有力的技术队伍,凯盛开能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进而为今后的市场发展提前布局,抢占技术先机。
目前,凯盛开能正向低温领域积极拓展,目标是在100-250°C的温度区间能实现高效率、高性价比地发电,如地热发电、化工废热发电等。宋纪元表示,这些项目在技术上具有较高挑战。在发达国家,这类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在国内市场上,低温余热利用还刚刚起步。
”如果能在100-250°C的温度区间内实现高效率、高性价比地发电,那么余热发电的市场空间将更大。尤其是地热发电,在100-250°C的温度区间里,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地热发电里面。“据悉,目前美国的地热发电应用相对较为成熟。相比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更为稳定,前景广阔。
面对技术挑战,凯盛开能计划与国外企业联手,引进先进设备,先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待技术条件成熟后,再将关键设备国产化,从而实现产业布局。目前,这一计划的实施尚处于前期阶段,宋纪元希望在2-3年的时间内能建设好一些示范工程项目。
同时,凯盛开能也将目光放在了余热发电的其他载体上,如高温炉渣余热等。宋纪元表示,冶金等高能耗行业里,各企业的管理水平、节能意识参差不齐,在一些企业中,高温炉渣等载体上的热能没有得到回收利用,被以排入水中的方式大批处理,造成了浪费。他认为,随着电价上涨、环保政策推陈出新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这些企业有动力开展节能建设。
尾记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已经在年初正式发布,《规划》将水泥行业明确为九大重点节能行业之一,要求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提高到65%以上。除了水泥行业,玻璃、钢铁、铁合金等行业也在积极地开展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应该说,余热发电行业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深入采访,记者相信,作为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公司,凯盛开能凭借着强大的设计、施工、管理等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一定会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屹立潮头,赢得先机。
(中国水泥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ljn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